由金振宇、金纬宇、金擎宇兄弟三人于1938年秋在
上海合资设立的一家私人地图初版机构,地址在上海慕尔鸣路(今称茂名北路)。人员还有长兄之子金立辉和金竹安,从1939年到1941年,“亚光”先后增加了黄镜湖、黄镜澄等编绘人员,充实了编绘力量。上海租界被日军占领后,辗转四个多月迁至重庆,1942年秋与顾颉刚合作,共同在北碚创建 “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与“亚光”的编辑业务相辅相成。并请著名地理学家李承三先生一起参加,由他们两位担任正、副社长。未及一年,该编纂社因内部意见分歧而解散。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人员不断扩充,出版、印刷能力亦大为增强,供应地图很受市场欢迎,一直到1954年与其他地图出版机构公私合营成立地图出版社,存在了16个春秋。
成立之初,根据读者的迫切需要,拟订编绘出版计划,决定首先集中力量编制 《袖珍中国分省详图》,该图出版后,深受书业同行赞许和广大读者的欢迎;销路不胫而走,成为当时最热销的读物。这是“亚光”创业后打响的第一炮,初步奠定了今后发展的基础。
因成立之初,处于抗战期间,销路运输均成问题,金擎宇回忆说:“由于战事迅速蔓延,战区不断扩大,水陆交通阻塞,上海儿成孤岛,因而运输极端困难,正常邮寄己告中断。为了充分供应内地广大读者,先后派人在昆明、重庆等十多个城市设立办事处,广布供应网点。在上海集中造货,想方设法,在战火纷飞中,分期、分批、分路派专人押运。有时我们甚至要把地图先运至香港及广州湾,再转运至内地。总之,我们冒着危险,想尽一切办法把地图运到大后方,使内地读者能够得到需要的地图。”为当时抗战爆发期间,其他地图出版机构歇业、停顿之际,出版的地图颇受市场欢迎。
1943年邹新垓和丁君陶先后来重庆,陈铎老师也从桂林来,都是搞地图出版的同行,大家有意合作,决定筹组股份制的“大中国图书局”,作为地图出版发行的机构,并请顾颉刚先生担任总经理兼编辑所所长。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才在四川北路8号正式成立了“大中国图书局”,为“亚光”版地图的发行创造了更有利条件。编辑部则设在距“大中国图书局”仅数百米之遥的四川北路南仁智里45号。
1945年10月迁回上海,1946年至1949年的三年多时间里,出版的新图已达五十多种。在编绘力量上先后增加了凌大夏、张家驹、马宗尧、刘思源、董石声、卢绵高等同志。他们都是编绘能手,又富于经验,对我社地图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同时还开始注意培养一批年轻力量,如尹正寿、陈志方、杨柏如、王明德等同志。上述“亚光”同仁中诸多佼佼者,后来都成为地图事业上各方面的领导和骨
这时“亚光”编制出版的《中国地理教科图》和《世界地理教科图》是重点品种,采取了地形
分层设色法,其内容的繁简与当时中学地理课本密切配合,是供中学教学的专门用图,深受师生们欢迎,十分畅销。
从1949年10月到1950年10月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亚光”新版畅销地图,如中国和世界的单幅大地图、16开中国和世界的地图集、36开的中国和世界精图册、全国各大行政区地图、教学地图、城市街道图以及朝鲜、越南等外国图多达二十多个品种,满足了在新中国初期广大人民对地图的迫切需求。粗略估计,在当时公开出版的地图市场中,“亚光”版地图的占有量至少在90%以上。
1950年9月,召开地图出版同业的会议,到会的计有亚新地学社、世界舆地学社、东方舆地学社、上海舆地学社、大众舆地学社、大陆舆地学社、大中国图书局 (出版部分地图)、华夏史地学社、寰球舆地学社、国光舆地学社、新光舆地学社、新中舆地学社及北京的复兴舆地学社等,连同亚光舆地学社,共计十四家,筹备公私联营,于1951年元旦起先成立私私联营的地图联合出版社,每家先派一人至“图联”工作,借虹口京华印刷厂为临时社址。至1953年元旦,各单位始行撤销,全部合并进来,成为私私合营的企业,同时租用上海外滩麦加利银行二楼为社址,核实股金共为三十亿元 (旧人民币,其中“亚光”占了2/3),随即整顿机构,健全组织,公推邹新垓任社长,屠思聪、金擎宇为副社长,葛绥成为总编辑,金振宇为经理部经理。1954年5月间我们又一次向中央及华东出版行政机关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中央出版总署旋即批准所请,决定与国营新华地图社实行合并,改组为公私合营的地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