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四重奏
劳伦斯杜雷尔创作的小说
《亚历山大四重奏》(The Alexandeia Quartet)是英国Lawrence Durrell创作的小说。
作者简介
劳伦斯·杜雷尔(Lawrence Durrell,1912-1990)英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他出生于印度北部地区,母亲是爱尔兰人,父亲是英国土木工程师。他早年在印度接受教育,直到11岁返回英国。小时候看到的西藏死神偶像对杜雷尔意味深刻,在《四重奏》的第三部《蒙托利夫》里面他回忆道:“清晨来临,死亡神舍的诗韵仍在弥散:奇诡的圆舞,叮咚的手鼓,颤声的嘶叫,以及哀歌舒缓的律动,似乎都笼罩在辉煌的诗与影当中。”
1928年杜雷尔父亲的早逝促使一家人不得不迁回英国。杜雷尔不能忍受在英格兰南海岸和母亲弟弟在一起的生活,转而到伦敦的酒吧里面当钢琴师,偶尔也搞搞摄影。那时他和女友南希生活在一起,他后来在给亨利·米勒的信中这样形容那段日子:“到处是痰迹、碎瓶子、尿罐子。食物都买罐装的,肉也是不新鲜的,空气跟密封的医院房间里一样。如此,我们倒有点醉生梦死的况味了。”他和南希住在希腊科孚岛的时候,一面写诗,一面开始写小说《黑色书》。一天他偶然翻到一本脏兮兮的《南回归线》,给亨利·米勒写了封表示敬意的信,从此开始了这两个揄扬乱交的宣传家的长期通信。1937年杜雷尔、米勒、阿奈斯·宁在巴黎会师。三个人镇夜饮酒,夸夸其谈,互相鼓劲。杜雷尔给艾略特的信中大言不惭地说:“我的任务就是让自己坠下悬崖。”住在巴黎的漂亮的犹太人特丽莎·爱泼斯坦是这种自任沉落的女人中的第一个,也很可能是杜雷尔笔下人物朱斯蒂娜的化身。
南希终于无法容忍不忠的丈夫沉浸于“爱的酒池”,带着他们的女儿抽身而去。此时杜雷尔移情别恋伊芙·科罕,并最终娶了她。伊芙将自己的童年往事说给他听,后来这些故事经过加工融到《亚历山大四重奏》里面。西默极尽挖苦地说:“时间是《亚历山大四重奏》的一大主题,可惜时间却不曾投桃报李。要是30年前,没有人会怀疑《四重奏》是杜雷尔的力作,得诺贝尔奖也够了——但到底没得着。战后文坛文风素朴,相比之下杜雷尔的小说如同水光潋滟的浴缸撒满了栀子花瓣,馥郁醉人;而今看来,《四重奏》显得老气横秋,太过铺张,不过是件古董罢了,或者说是大英帝国最后的喘息。”
三十年前杜雷尔确实风光过。《四重奏》的终篇《克利》刚刚出版,连英国文人普里切特的书评也说他对世界文学未曾触及的那些地域有着无匹的敏感。关于《四重奏》的最大主题——爱,普里切特的评论相当精彩:“书中处处皆有对爱情的惊鸿一瞥,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动情。人们并非在讨论爱情,讨论的是自恋和欲望。他们谈论着爱的扭曲,爱的伤感,爱的轶事,爱的花样,爱的消逝,就是没有爱本身。人们的性爱那么轻易,可是温存一过仍觉欲壑难填。浪漫尽头,他们越过情人的肩头还在张望着什么。”杜雷尔1988年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我不得不承认我一生里头没有任何东西让我开心。从爬出娘胎的那天起我就烦透了。”西默尖刻地说:“性是使杜雷尔远离烦闷的调剂品。”1990年劳伦斯·杜雷尔未明所以地死在一间法国浴室。
故事梗概
《亚历山大四重奏》它描述了战前亚历山大市的城市文化生活,其中包含《贾斯汀》 (Justine 1957) 、《巴萨泽》 (Balthazar 1958) 、《芒特奥利夫》 (Mountolive 1958) 和《克莉》 (Clea1960) 四部小说,其中《贾斯汀》中的欲望之城、《巴萨泽》中的阴谋之城、《芒特奥利夫》中的衰败之城和《克莉》中的希望之城。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19:15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