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龙湾,旧称“琅琊湾”“牙笼湾”“牙狼湾”“牙龙湾”,皆源自黎语,1992年6月更名亚龙湾。位于
海南岛南部沿海,距海南省
三亚市区26公里
吉阳区境内,东隔牙笼岭、石鱼岭,与铁炉港相望,西隔白虎岭。湾口向东南敞开。该湾东西两面山岭连绵,湾口东侧有野猪岛和东洲岛、西洲岛为屏障,形势险要。该港湾呈带状,形似葫芦,肚大而口小,水域宽阔,水深5~30米,大部分为沙泥底。海湾面积达66平方公里。
名称变迁
亚龙湾旧称“琅琊湾”“牙笼湾”“牙狼湾”“牙龙湾”,皆源自黎语,1992年6月更名亚龙湾(一说1996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
据清朝光绪26年编纂的《
崖州志》记载:“琊琅湾,在榆林港东三十里”,由此分析“亚龙湾”古称“琊琅湾”。据说“琊琅湾”出自本地黎语,在黎话中,“琊”是对长辈或年长已婚妇女的称呼;“琅”是流浪漂泊之意,“琊琅湾”就是伯娘流落到这个海湾的意思。“牙龙湾”应是琊琅湾的略写,是民国以后才出现的。陈铭枢1930年编的《
海南岛志》仍称之为“琊琅湾”。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军事重地,军事人员为读写方便,也跟着将“琅湾”称作并写作“牙龙湾”,“牙龙湾”因此成为约定俗成的地名。
位置境域
亚龙湾,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区东面30公里吉阳区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7',北纬18°10'(一说东经109°42',北纬18°13')。
亚龙湾,东隔牙笼岭、石鱼岭,与
铁炉港相望,西至白虎岭。海湾湾口东起牙龙角,西到白虎角,东西两角横跨10公里,海岸线长19.5公里,其中可作海水浴场的沙滩8.5公里。海湾向东南敞开,内湾中度。该港湾呈带状,形似葫芦,肚大而口小,水域宽阔。
亚龙湾,水域面积约82.5平方公里(一说海湾面积达66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地质
海南省海域地区的海底沉积不仅受到陆源物质的影响,因其是一个较封闭的海盆,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气候的影响下,同时还受生物的影响。海底沉积物岩性类型有:砂砾、粗砂、中粗砂、中砂、中细砂、细砂、砂质粉砂、粘土质砂、粘土质粉砂、粉砂、粉砂质粘土、生物碎屑质砂、粉砂一砂一粘土、粘土、贝壳、珊瑚礁等。
海南省海域海底地质构造受新华夏系构造控制。南海中央海盆盆底水深约4000米左右,是平荡的深海平原,其基底是新生代的基性、超基性的玄武岩、橄榄岩。地壳厚约6010公里,属大洋地壳。南海中央海盆地的底质多为舍抱球虫、放射虫与火山灰的粘土质软泥,近期还发现有锰结核或锰壳。
海盆外围是台阶状或陡峭的大陆坡。
大陆坡外围是平坦的浅海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架的基底是前寒武纪和古生代圣中生代的变质岩和花岗岩。
地壳厚11~30公里,属大陆架地壳。海域东部岛屿附近的底质较复杂,有沙、沙质软泥、岩石、贝壳、珊瑚、石枝藻及根足类抱球虫等。海域西部的底质以软泥及粘土软泥为主,其北部和西南部为粉沙底质,中部为沙质。东部较为复杂,细沙、粉沙皆有,偶有砾石出现。
海南省海域主要的构造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和广东大陆以及加里曼丹、巴岛的构造线大致平行。
地貌
该湾东西两面山岭连绵,湾口东侧有野猪岛和东洲岛、西洲岛为屏障,形势险要。海滩宽50~90米,坡度0.95-1.91度。
岛屿湾岸
岛屿
湾内有三岛二洲(东洲岛、西洲岛、野猪岛和东洲、西洲),
海岸
海南岛东南至南部的新村至梅山一带岩石海岸以新村港外、、梅山为主,其中新村段岩石海岸长约15公里为花岗岩低丘,牙龙东角等岩石海岸长约45公里为花岗岩高丘,南山角约10公里岩石海岸为花岗岩高丘,梅山约5公里岸段为中生代中酸性喷出岩高丘。
海南岛东南,大花角一梅山岸段,除岩石海岸外,其余基本上为沙质海岸,总长近300公里。
海南岛大花角一梅山岸段,主要分布在新村港外、陵水湾南部及三亚附近,尤以三亚附近分布最多。珊瑚礁海岸线总长约35公里,多为岸礁,部分为离岸礁。其中,亚龙湾野猪岛岸段,有大片珊瑚礁分布。
水文特征
水质
亚龙湾水深5~30米,大部分为沙泥底。亚龙湾海水清澈见底,海水的透明度可达12米。
潮汐
海南省海域的潮汐以潮型分布复杂著称。潮汐现象主要是太平洋潮波经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后形成的,基本含有半日潮、不规则半日潮、全日潮和不规则全日潮四种潮型。海南岛沿岸的东部和南部潮差较小,西北部最大。亚龙湾潮汐属不正规日潮。
亚龙湾平均潮差0.93米,最大潮差1.98米。
海浪
海南省海域的海浪以风浪为主,涌浪少于风浪。4~9月浪向大抵以西南浪为主,10月至次年3月以东北浪为主。东北季风期(尤以10月至次年2月)海浪较大,西南季风期海浪较小,但最大(或较大)波高,常出现在夏秋台风季节。冬半年盛行东北向的浪和涌,频率为50%-70%,风浪波高为1.0~2.5米,周期为3~4秒;涌浪波高为2~3米,周期为7~8秒。夏半年盛行西南向浪和涌,频率为20%~50%,风浪波高为0.5~1.2米,周期为3秒左右。其中,海南岛沿岸的最多浪向完全由岸形所制约。
亚龙湾四季风平浪静,平均波高月平均值为4.5~8.1秒,各向差值稍大。刮偏南风时涌浪较大。
海流
海南省海域的海流受季风影响,发生季节性变化。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东北季风盛行,出现明显的东北季风漂流,平均流速为每小时0.5海里到1海里(0.5~1.0节)。每年5月至8月西南季风盛行,产生西南季风漂流,平均流速每小时0.2~0.5海里。每年4月和9月为季风转换期,这时海流方向不定。
亚龙湾海流夏季为东流,冬季为西流,流速为0.5~1节。涨潮时潮流向为西南流,流速为0.5节;落潮时潮流向为东南流,流速为0.7节。水温年平均为25℃。
温度
海南省海域属热带海洋,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气温、海流等影响,水温较高,而年温差较小,为热带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年平均水温约为23℃~28℃,大致自北往南递增。冬(1月)、夏(7月)季的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趋势略相似。
根据观测资料,海南岛沿海区域的水温是夏季高、冬季低。春夏两季水温基本上由沿岸向外海递减,秋冬两季则是由沿岸向外海递增,等温线大致与海岸平行。
亚龙湾水温23.5C~28.5C,亚龙湾附近的陵水站观测到的表层海水温度,春季为26.5℃~26.8℃,夏季为26.3℃~26.6℃,秋季为26.3℃,冬季为23.0℃~23.1℃。
入湾河流
流入亚龙湾的主要河流是亚龙溪,及其支流博后水和博后二溪。
亚龙溪,发源于三亚市吉阳区竹落岭,源点经度坐标为18°16′8″,纬度坐标109°39′30″,自上游往下游主要流经南新农场、六盘村、博后村、青梅港红树林保护区等,河道先是由东向西,流经G223国道与亚龙湾路交叉口附近转道向南,最终汇于亚龙湾入海,河口经度坐标为18°12′42″,纬度坐标109°37′02″。亚龙溪流域集雨面积35.2km2,干流河长14.99km,干流平均坡降6.3‰。
博后水,为亚龙溪主要支流,河道发源于三亚市吉阳区大安岭,于亚龙湾国际玫瑰谷附近汇入亚龙溪干流,河道全长4.86km,控制集雨面积10.9km2。
博后二溪,为博后水主要支流,河道发源于三亚市吉阳区大安岭,河道全长2.39km,控制集雨面积2.50km2。由于区域开发建设对博后二溪天然河道河势造成了较大改变,现状河道上游流经高尔夫球场,中游流经村庄段被改造为排水暗涵,下游河段被改造为排水明渠。
气象条件
风
海南省海域的风可分为季风、台风和龙卷风3种。季风春去夏至,夏去秋来,一年中,随季节变化,均受大气环流所主宰。台风在海南省海域影响最频繁。
每年10月以后,东北风是海南岛附近海域的主要风向。4月开始,海南岛附近海域转而以南太平洋上吹来的东南风为主,其次是以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
海南岛沿海海域的年平均风速,三亚为2.9米/秒。
气温
三亚市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长夏无冬,秋春相连。三亚市的气温从1959-1990年,累年平均气温25.6X2,极端低温是1974年1月2日5.1C;极端高温是1990年6月4日35.9C。如按气温分季节,平均气温等于2TC为夏季,因此,从2月中旬〜12月上旬共10个月时间为夏季;从12月中旬到翌年2月上旬,这两个月内的平均气温都在20C以上,属春秋季。
自然资源
水产资源
海南省海域的经济鱼类有600种以上,主要经济鱼类40种、虾类17种、藻类162种、贝类45种、主要海参8种、海龟5种。主要经济鱼类中,上中层鱼类主要有蓝圆参、幼鱼、小公鱼、青干鱼、扁舵鲤、青鳞鱼、弓头燕解鱼、乌鲍鱼、康氏马鲸鱼、宝刀鱼和嫩鱼等。底层鱼类主要有红鳍笛陋、金线鱼、马六甲鲤、印度白姑鱼、长条蛇鳏、二长棘蜩、五棘银第、黄鳍马面、海鳗、大黄鱼、带鱼、灰星鲨和石斑鱼等。
虾类有斑节对虾、沟对虾、日本对虾、红斑对虾、墨吉对虾、刀额对虾、近缘对虾、典型新对虾、周氏新对虾、哈氏仿对虾、亨氏仿对虾、细场仿对虾、刀额氏对虾、鱼额仿对虾、须赤虾、中华管鞭虾、中国龙虾。
主要海洋软体动物有乌贼(墨鱼)、觥鱼、海参(有梅花参、黑乳参、方刺参、蛇目参、糙参、白妮参)、沙虫等。贝类有白蝶贝、马氏珍珠贝、近海牡蛎、翡翠贻贝、鲍、泥蛇、章鱼等。
主要藻类有拔石花菜、麒麟菜、江菌、沙菜等。
海南省浅海养殖以海南岛东南海岸(从文昌县至三亚市)潜力最大,西北沿岸(从檐县至琼山县)次之。浅海养殖的种类很多,大体上可分为藻类、贝类和鱼及其他。如依其生活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生长在沿海的岩石上面或其底下及珊瑚礁上,且水较深和风浪较大的海区,如藻类的马尾藻、胶麒菜和紫菜,贝类的高丽贝、鲍鱼和日月贝以及海参和海胆等。另一类是生长在内湾或港口附近,且水较浅,并有淡水流入的浅海,如藻类的江篱,贝类的泥蛇、文蛤、贻贝、牡蛎和珍珠贝,鱼介类的鲍鱼、青蟹、花蟹和虾以及沙虫等。
亚龙湾海湾附近盛产海参、觥鱼、龙虾、石斑鱼、马鮫鱼等。
珊瑚资源
亚龙湾野猪岛岸段,包括野猪岛的北部、东部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面积为247公顷,主要种类有硬刺柄珊瑚、叉枝沙珊瑚、海孔角蜂巢珊瑚、空同星珊瑚等。
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亚龙湾,海岸线长19.5公里,内湾中度,沙极细,水极清,湾内有三岛二排为对景,背景为灌木、丘陵,可与夏威夷比美。
野猪岛,0.63平方公里,海拔93.6米,北部粗沙滩,西南为石岸,怪石嶙峋,杂草丛生,海底极富珊瑚,周围热带鱼类丰富。
东洲岛,0.46平方公里,岛呈带状,海拔113.2米,北有粗沙滩,东南石景丰富,海底珊瑚、鱼类丰富。
西洲岛,0.26平方公里,岛呈拱形,海拔103.5米,西北有月牙形粗沙滩,其它三面为石岸,南面最为陡峻,西北有珊瑚礁石,周围热带鱼类多。
牙龙半岛,岩岸石景丰富,植被盖度较高。
沙滩,亚龙湾海岸线长19.5公里,其中可作海水浴场的沙滩8.5公里。海湾南向,内湾中度,沙滩细白,海滩宽50~90米,坡度0.95-1.91度,沙粒径0.125毫米,海水清澈见底,四季风平浪静,水温23.5C~28.5C,海水的透明度可达12米。
人文景观
沙丘遗址,位于吉阳区海滨,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夹沙粗陶碗、夹沙粗陶片、泥质灰褐色硬陶、格核形纹大罐片等。
旅游开发
开发历史
1983年,中央作出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决定,三亚旅游业的发展拉开帷幕。1986年,国务院宣布海南岛为全国7个重点旅游区之一。1988年,国家决定将亚龙湾开发成国家旅游度假区,开放三亚口岸,建设三亚民用机场。市委、市政府将城市性质定位为“重点发展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
1991年底,三亚市政府提出采取股份制方式由市政府主导并吸纳海南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共同投资开发牙龙湾(1992年6月更名亚龙湾)的基础设施,把生地变为熟地后招商引资兴建度假酒店等各项旅游设施。
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由市政府授权对亚龙湾度假区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招商、统一建设”。
1992年6月,正式组建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立董事会,开启亚龙湾的大规模开发。1992年10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三亚亚龙湾为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同期批准的国家度假区共11个)。亚龙湾开发由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承担,1993年开发工作在编制总体规划、开展宣传和招商、开发建设起步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1996年1月1日中国度假休闲旅游年开幕式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三亚城市知名度,提高了亚龙湾国家旅游区的知名度。同年,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度假酒店——凯莱度假酒店在亚龙湾建成开业。
2005年,三亚举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亚龙湾入选“中国最美八大海岸”。2010年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局之年,截至2010年底,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建成。
2001年,亚龙湾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亚龙湾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海岸”并被列入中国最美海岸的首位。2008年,亚龙湾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保护海洋与海岸带国际合作组织COBSEA授予“东亚海协作体清洁海滩奖”。2013年,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被评定为4A级景区。2016年1月,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被拟认定为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22年7月,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被列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2022年12月,亚龙湾热带天堂公园被评为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拍摄景区“优质影视取景地”。
主要景区
亚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唯一的国家级热带旅游度假区,位于三亚市东南面25千米处。度假区规划面积18.6平方公里,是一个拥有滨海浴场,豪华别墅、会议中心、高星级宾馆、度假村、海底观光世界、海上运动中心、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等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度假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自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起,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三亚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巨资建设,至2010年,已建成十余家国际一流水平的滨海度假酒店和两个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并建起了一个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集海上运动、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滨海公园和蝴蝶谷。亚龙湾中心广场有高达27米的图腾柱,围绕图腾柱是三圈反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文化的雕塑群。亚龙湾已建成的酒店包括喜来登、万豪、希尔顿、丽思卡尔顿、瑞吉、红树林、天域等,成为国际级酒店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引领中国度假酒店的风向标。随着亚龙湾旅游度假设施的日趋完善,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的中外游客到此旅游度假,且已成为举办各类大型会议赛事的理想场地。自1996年起,亚龙湾已成功承办了“1996年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第二届全球化论坛、第四届世界岛屿观光论坛、APEC高官会议筹备会及三亚传统国际铁人三项赛、BAT中国职业高尔夫联盟杯总决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总决赛、世界小姐总决赛、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等。是海南名景之一,享有“东方夏威夷”美誉。
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位于三亚市东南部亚龙湾北部东西两侧山区,距市区25千米。把公园分为东园和西园,总面积1506公顷,其中东园面积758.67公顷,西园面积747.33公顷。公园所属自然区系,范围属于亚龙湾风景林带,主要树种有厚皮树、高山榕等。植物呈现多层交汇,南北兼容的特性,属于华南植物区系。森林植被类型为热带常绿性雨林和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以天然次生林为主,伴有少数人工林。公园内森林覆盖率达85.8%。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33科553属1500多种。2002年,三亚市林业局与三亚市飞帆实业有限公司确定在亚龙湾龙塘岭、六道岭合作建设森林公园。拟把区域内的灌木林、落叶次生林改造为风景林、观赏林等,使其成为集生态、科研、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园区和集森林保护与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森林旅游项目;2008年10月11日,三亚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出《关于对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问题审议决定的通知》。2009年10月,亚龙湾云天热带森林公园建成。2010年4月30日,设立三亚市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管理处。同年,冯小刚执导的《非诚勿扰Ⅱ》在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中拍摄,带动公园旅游人数飞跃上升,至同年12月底,游客达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200万元。至2010年,已建成规划旅游设施有鸟巢度假村、过江龙索桥、烟波亭、集结地、兰花谷、中餐厅、西餐厅、泰餐厅、山顶天池、山顶公园、天街、沧海楼、龙雕广场、热带雨林展览馆等。
太阳湾,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南部,距市区约19公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湾如其名,风景绝美,适合观日出日落,因湾内白石岭上的奇石“太阳石”而得名。西接百福湾,东倚亚龙湾,是一处珍藏多年的隐秘海岸。
亚龙湾海底世界旅游景区,是中国首家以海底游览为主体的大型海洋旅游观光区,这里的海水湛蓝清澈,附近海域拥有完整的珊瑚族群,各种热带鱼成群结队地穿梭在珊瑚丛中,非常适合海底观光旅游。
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是以“玫瑰之约,浪漫三亚”为主题,以农田、水库、山林的原生态为主体,以五彩缤纷的玫瑰花为载体,集玫瑰种植、玫瑰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玫瑰谷。景区地址:三亚市吉阳区亚龙湾博后村博后北路9号。
航道航运
航道
亚龙湾港湾水域被野猪岛和东洲岛、西洲岛隔开而自然形成三条进出航道,船只多从西洲岛西侧进出。珊琅、野猪岛两处天然锚地分别可停泊1000吨级船只5艘和万吨级轮船4艘。,能避8级以下东北与东南风。野猪岛南方锚地,可泊万吨级巨轮4艘,能避10级以下台风。因湾内水域宽阔,遇各种风向可临时选择锚地停泊。湾内北至西北侧的沙质海岸一带是渔船锚地。
码头
亚龙湾原有码头两个,可泊5000~10000吨级轮船,还建有船坞和修造所。旅游开发后增建多个游艇码头。
亚龙湾游艇会码头,位于亚龙溪入海之处。而亚龙溪入海口处所形成的天然U型屏障,则成为最佳的游艇停泊港湾。亚龙湾沙滩绵延7公里且平缓宽阔,浅海区宽达50-60米。亚龙湾游艇会共有150个泊位,提供从50尺到200尺游艇的停靠。
琊琅港,位于亚龙湾东北,有公路接海榆东干线形似葫芦,肚大口小,水域宽阔。锚地有琊琅锚地,可泊千吨级船只5艘,可避8级以下海风;野猪岛南锚地,可泊万吨级巨轮4艘,能避10级以下台风。湾内北、西北侧沙质海岸是渔船锚地。对于各种风向,可选择适宜锚地锚泊。码头2座,可泊5000-6000吨级轮船。
六盘港,位于亚龙湾西北侧,北依六盘岭,地理坐标109°36E,18°12'N,港口西侧有岩礁带伸延至港内,东侧为沙滩。港口门受河水流入影响,时大时小。港内避风条件好。可锚数十条渔船。宜繁殖虾、蟹、贝类,可避为海水养殖场。
旅游客运
军事建置
解放后,解放军53615部队驻琅琊湾沿海一带,1964年1月~1976年2月在整编中撤销。1964~1990年,海军38207部队驻琅琊湾沿海一带。1968~1990年,海军38128部队驻琅琊湾港一带。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三亚市边防分局和边防检查站,1980年组建,下辖:藤桥、后海、安由、红沙、三亚港、西岛、天涯、港门、梅联派出所。1983年4月改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三亚边防大队,下辖:藤桥、后海、、安由、红沙、三亚港、西岛、天涯、港门、梅联派出所及中队。1988年4月在三亚市边防大队的基础上组建三亚市边防分局,名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三亚边防支队(正团级),内设秘书科、边境管理科、情报调研科、后勤科,下辖:藤桥、后海、安由、、红沙、三亚港、西岛、天涯、港门、梅联10个边防工作站和一个机动中队。
生态保护
亚龙湾是海南岛南部重要的珊瑚礁和红树林分布地区,为保护这两种生态资源,设立了“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和“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三亚市南部近岸海域,总面积85平方公里,由东西瑁洲片区、鹿回头半岛—榆林角片区、亚龙湾片区组成,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首批五个海洋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以保护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为主,集资源与生态保护、科普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生态旅游、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海域内共监测统计到海洋生物共447种,造礁石珊瑚共有12科27属101种,常见种类有团块滨珊瑚、鹿角杯形珊瑚、疣状杯形珊瑚、丛生盔形珊瑚、精巧扁脑珊瑚、交替扁脑珊瑚等。1990年以来,保护区建设了珊瑚培育实验中心、珊瑚标本展览馆和珊瑚礁志愿者服务基地,以及在基层保护站办公场所均设置了宣传专栏作为珊瑚礁生态保护区的科普宣传场所。2023年被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三亚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989年经三亚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位于吉阳区亚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的青梅港,是该度假区的主要旅游资源之一,地理坐标为109°36’36”E、180°14’43”N,核定面积2335亩。是三亚市三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生态系统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国内最南端的热带红树林科研基地,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已经记录到50余种鸟类。其中多是以昆虫为主食的小型林鸟,其次是鸻鹬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