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级差
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产业发展阶段上的差异
产业级差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产业发展阶段上的差异。
关系
产业级差与产业跨国转移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转移论来说明。边际产业转移论的主要思想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性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边际产业的概念可以扩大,更一般地称之为边际性生产,包括边际性产业、边际性企业和边际性部门。按照这一思想,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并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地进行转移。
从边际产业转移论中可以看出产业级差与产业跨国转移之间的关系:
(1)产业级差的存在是边际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边际产业转移论中隐含的一个假设是投资国和接受国之间存在产业级差,正是因为产业级差的存在才使得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落入不同的区间;而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动导致了边际产业的出现并由产业发展水平处于高级阶段的国家向低级阶段的国家转移。
(2)产业级差的大小决定了产业跨国转移的流向。由于边际产业转移总是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产业依次进行,如果投资国和接受国之间的产业级差过大,那么边际产业转移就会存在困难。只有投资国与接受国的产业级差在一定范围内,边际产业转移才容易进行。因此,边际产业转移总是流向承接能力强的国家或地区。
产业级差与产业跨国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好的例证就是亚洲的雁行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引用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将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比喻为一种“雁行形态”或“雁行模式”。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基本内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依次转移到东盟诸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这样就形成了一幅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图景,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
,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导致一国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沦为边际产业。领先的国家将边际产业对外转移,转移的方向是根据产业级差依次进行。在亚洲产业转移的方向是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NIES)——原东盟六国——中国——越南和印度。
从边际产业转移的特征和亚洲雁行模式来看,产业跨国转移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首先,移出国的生产函数先进于移入国的生产函数,否则产业转移就变得毫无意义。假设A国为移出国,B国为移入国,且只有X、Y两种产业(商品)进行投资或贸易,其产业状况如下:在A国,Xa产业(商品)具有比较优势,Ya产业(商品)具有比较劣势;在B国,Ya产业(商品)具有比较优势,Xb产业(商品)具有比较劣势。由于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改变了A国的比较优势的形态,进而形成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Xa变为具有比较劣势,成为了“边际产业”。反之Ya从具有比较劣势变为具有比较优势,使得生产Xa产业的利润率低于Ya产业。同时,随着技术提升和资本积累,B国生产Xa产品的能力不断上升,逐渐具备了生产Xa的比较优势,这样,A国X产业的各个企业有的转向Y产业,有的则转向B国进行生产,从而使A国的产业得到结构性调整。
参考资料
产业级差.MBA智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9 12:2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