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小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新产后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多发生于产后3日内,亦可发生在
产褥期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后多见,为产后常见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尿潴留。若产妇经调摄6到8小时后仍未排尿,应尽早用中医中药治疗。
名词解释
是指新产后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后多见,为产后常见病。
历史沿革
1. 产后小便不通,始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产后小便不通候》,指出小便不通是由因产动气,胞转屈辟及津液竭燥,胞内热结所致,且两者有小腹胀急或不甚胀急之别。
2.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用木通散治产后小便不通。
3. 明代薛己在校注《妇人大全良方》录载通气散以治之。
4. 《万氏女科》指出:“又有恶露不来,败血停滞,闭塞水渎,小便不通……加味五苓散主之。”
5. 清代《医宗金鉴》认为“产后热邪夹瘀血流渗胞中,多令小便淋闭,宜四物汤加蒲黄、瞿麦、桃仁、牛膝、滑石、甘草梢、木通、木香治之。”清代《妇科玉尺·产后》宗前人之说“小便闭而淋沥,小腹膨胀,宜祐元汤”。
6. 其后《沈氏女科辑要》则强调本病“必是气虚不能升举”。张山雷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进而解释为“中州清阳之气下陷,反致膀胱窒塞不通,即所谓州都之气化不行者。”
综上所述,从《诸病源候论》至《沈氏女科辑要》对产后小便不通的病因病机有了深入的认识,指出了因产动气、气虚下陷、津液竭燥、败血停滞、热邪夹瘀等皆能导致产后小便不通。同时,提出补气温阳、滋肾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通利小便为主的治法。
病因
产后小便不通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所致。《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尿液的正常排出,有赖于膀胱的气化,而膀胱的气化功能,又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因肺主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运化,转输水液;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若肺脾气虚,肾阳不足,或瘀血阻滞,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常,发为小便不通。故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肾虚和血瘀。
病机
1.气虚 素体虚弱,肺脾之气不足,复因产时耗气伤血,或新产后忧思劳累过度,以致肺脾之气亦虚,上虚不能制下,无力通调水道,转输水液,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不通。
2.肾虚 先天票赋不足,复因产时劳伤肾气,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膀胱,气化不及,水液内停,致小便不通。若素体肾阴不足,产时耗血伤津,阴虚更甚,津液枯竭,虚热移于膀胱,令州都气化失常,亦致溺不得出。
3.血瘀 产程过长,滞产逼浮,膀胱受压过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若瘀久化热,瘀热互结,影响膀胱气化亦可致小便不通。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1.病史 多有产程过长,手术助产,会阴侧切,产时产后失血过多等病史。
2.临床表现 新产后尤以产后6~8小时后或产褥期中,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癃闭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脉缓弱或沉细无力或涩。
病证鉴别
1. 产后小便淋痛 两者均为产后排尿困难。本病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
2.产后小便不通 产后小便闭塞不通或点滴而下,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相关检查
1.腹部检查:下腹部膨隆,膀胱充盈,可有触痛。
2. 辅助检查:尿常规检查多无异常。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产后小便不通的辨证重在全身症状及舌、脉以别虚实。小便点滴而下者,注意小便的色、质。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如小便清白,伴见精神疲鱼,语音低弱,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者,多属气虚;小便清白,伴见面色晦暗,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者,多属肾阳虚;若小便黄热,量少,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肾阴亏损;若小便正常,有产伤史,舌正常,脉涩者,为血瘀;若小便黄赤或混浊,炽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者,大多由瘀久化热,瘀热蕴结所致。
治疗原则
治疗产后小便不通,应以“通利小便”为主。虚者宜补气温阳,化气行水以助膀胱气化复常,或滋肾养阴,通利小便。实者应活血化瘀、理气行水以利膀胱气化。因病在产后,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品。临证还应注意产后耗气伤津之特点,酌情选用补气与养阴之品,以防邪去正伤。
证治分类
1. 气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或小便清白,点滴而下,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补气升清,化气行水。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桔梗、茯苓、通草。
方药: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2. 肾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或小便色白而清,点滴而下,面色晦暗,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方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桂枝、泽泻、附子、牛膝、车前子。
3. 血瘀证
主要证候:产程不顺,产时损伤膀胱,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尿色略混浊带血丝,小腹胀急疼痛,舌正常或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
方药:熟地黄、川芎、白芍、当归、蒲黄、瞿麦、桃仁、牛膝、滑石、甘草梢、木香、木通。
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针刺取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用补法,体虚可加灸关元、气海,1次/日。耳针疗法取膀胱穴,留针30分钟。
2. 推拿疗法:可推拿关元穴,并间断向耻骨联合方向推拿。
转归预后
本病经及时治疗后,大多可以治愈。若延治,膀胱过度膨胀可致破裂,或肌肉失去张力而难以恢复,膀胱积尿过久,易感染邪毒致产后尿淋,严重影响产妇生活及产褥期恢复。
预防调护
1. 产后应鼓励产妇尽早自解小便,产后4小时即让产妇排尿。
2. 排尿困难者,应消除产妇紧张怕痛心理,多饮水,鼓励产妇坐起排尿。
3. 可用温开水冲洗外阴及尿道口周围诱导排尿。下腹部按摩或放置热水袋,刺激膀胱肌肉收缩。
4. 注意产褥期卫生,避免外邪入里加重本病或变生他证。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产后小便不通候》:因产动气,气冲于胞,胞转屈辟,不得小便故也。亦有小肠本夹于热因产水俱下,津液竭燥,胞内热结,则小便不通也。然胞转则小腹胀满,气急绞痛。若虚热津液竭燥者,则不甚胀急,但不通,津液生,气和,则小便也。
《万氏妇人科·产后小便不通》: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产后气虚,不能运化流通津液,故使小便不通,虽通而亦短少也,勿作淋秘,轻用渗利药,其气益虚,病亦甚,宜加味四君子汤主之。······又有恶露不来,败血停滞,闭塞水渎,小便不通。其症小腹胀满刺痛,乍寒乍热,烦闷不安,加味五苓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