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砖
浙江省嘉善县的传统工艺品
京砖是浙江省嘉善县的传统工艺品。制作需要经过取土、制坯、烧制、出窑、打磨和浸泡等几道工序。几道工序,听上去似乎也并不特别复杂,但其实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还包含了好多道小工序,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京砖的制作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历史渊源
在民间,人们乐于对皇帝处理政务的金銮殿展开想象,说金銮殿的地面都是用金砖铺成的。从字面意思和绝大多数人的理解来讲,显然,这金砖就是用金子制成的砖。其实,此金砖并非金子制成的砖,而是来自干窑的京砖。在《金砖墁地》中,对此有专门记载:“京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的京仓,供皇宫专用,被称之‘京砖’后逐渐走向民间富户。”关于“金砖”名称的由来,还另有一种说法:在明代,京砖的价格非常昂贵,一块砖要卖50两银子,远远不是一般富庶家庭能够消费得起的,因而人们用“金砖”来代指它。当时,民间有所谓“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金砖”即由此而得名。
浙江省嘉善县干窑镇是历史上有名的“窑乡”,其出产的京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型砖,每块价格高达一两黄金,有“金砖”之说,历史上专用于铺设故宫和皇室园林的地面。
制作工艺
京砖的烧制过程十分讲究。一般分砻糠(谷糠壳)熏、片柴烧、棵柴(细的木材)烧、松枝柴烧等四个环节。现今一般都用谷糠与木材边皮料烧制。这位窑工刚加完砻糠,正在用专业的捅火杆翻动柴火,增加火的燃烧度。
京砖的码放格外讲究秩序,既要保证砖量多,又要确保每一块砖都能均匀受热,彼此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所以需要专业的装窑工。出窑时窑工挪砖能够井井有条,与装窑工的合理摆放密不可分。
第一步是取土。取土之前先要选土,那些有经验的师傅才能看出哪里的土不仅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铝量较高,可以磨成粉末。选好土之后,还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时将长达8个月之久。
第二步是制坯。把备好的泥土,用半手工半机械的方式制成砖坯。普通的京砖,只要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厚度把泥土制成坯块即可。比较复杂的是那些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花砖,比如有的砖上需要绘制图案,为了让烧制出来的图案生动逼真,就要求在制坯时对图案的刻画把握得恰到好处。
第三步是烧制。坯入窑后,点燃窑火的过程复杂之极:以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40天,经过这四种不同燃料的燃烧,在耗时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窑。所谓窨水,指的是一窑砖烧好后,必须往窑里浇水降温。这些浇向窑里的水,得由窑工们沿着窑墩外那条又陡又高的砖梯挑到窑顶,再从窑顶浇入窑中。
第四步是出窑。出窑的日子,小小的窑腹里灰尘弥漫,异常呛人。在出窑之前,虽然已往窑中浇水降温了四五天,但窑中温度仍然很高,长时间烧制过的京砖更是炙热难当。一块块又烫又重的京砖,在工人们手里飞快地传递着。为了督促同伴加快速度,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鼓劲,工人们在搬卸京砖时,嘴里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咝咝声。“货船泊岸夕阳斜,女伴搬砖笑语哗。一脸窑煤粘汗黑,阿侬貌本艳于花。”这首《竹枝词》,描述的就是出窑时的场景——在炎热的窑中劳作,女窑工很快就满脸汗水,飞扬的尘土扑到脸上,原本“艳于花”的女子,刹那间也乌黑如煤灰。
第五步是打磨。刚从窑里搬出来的京砖还只能算是璞一样的半成品,要让它成为光彩照人的玉,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地打磨。京砖的打磨是运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在一个圆形的水槽里进行,一边磨,一边冲水,不仅要让京砖表面变得平滑,还要让它使用时间愈长,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当镜子用——不过,遗憾的是,让京砖变得像镜面一样的打磨技术,如今已失传。
最后一步是泡油。打磨之后的京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仅能使京砖光泽鲜亮,还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至此,从泥土到京砖的全部工序才算大功告成。
制作周期
所有工序耗费的时间加在一起,要超过一年。每座窑一次能够生产的京砖,至多不超过7000块——其中还得有一定比例的次品和废品。几十个技术工人辛辛苦苦地干上一年多,所得不过五六千块砖,每块砖卖上50两银子,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绝非不可能。
如今,人们对京砖的要求虽然不再像以前皇室那样苛刻——皇室选用京砖时,各级官员们需要拿起沉重的京砖,一块一块地检查——再加上机械设备的进步,烧制时间已经大大缩短,但由于京砖传统工艺的局限,烧制一窑京砖依然需要3个多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4 19:1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