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亲属选择,也称为“利群选择”,个体或群体仅对其同类或亲属表现出来的
利他行为。
亲缘选择理论(kin selection)是自达尔文
自然选择理论以来,有关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进步。这一理论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解决了达尔文无法解释的普遍存在于动物界,尤其是存在于社会性昆虫(例如蚂蚁、蜜蜂和黄蜂)内的利他行为。
Hamilton1964年所定义的关联,是指世代遗传相似性,他组成了
生物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关联的意义在Hamil2ton’s规则中被很好的诠释,即:br>c,其中r代表2个个体间的关联度(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c是行使者所付出的代价,b是接收者得到的好处。Hamilton认为个体间关联大小决定了个体间利他行为的操作与否,并且关联在利他行为的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Hamilton认为血族关系在社会性的行为中也存在着重要性。这一观点的陈述为
亲缘选择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但Hamilton称其为:“
广义适合度”,即个体通过作用在相关个体繁殖上的作用和直接作用在他们自身繁殖上的作用来获得自身的适合度。它包含了直接适合度(directfitness)和间接适合度。
在昆虫社会进行协作和冲突的亲缘选择分析对进化理论是一个突出的成就。因为亲缘选择不但解释了社会性昆虫群体的广泛性协作和共同目的,也同样预测了相当数量的不一致目的(cross2purpose)和冲突行为。亲缘选择预测了在性别比率问题上工蚁(工蜂)与王后是如何存在不一致,潜在的王后如何与当朝王后进行斗争,工蚁如何试着繁殖以及其他的工蚁(工蜂)如何去阻止它们。亲缘选择理论已经被证实是在协作行为的起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Schneider等以及Andrew等分别利用不完全居群的蜘蛛和长尾山雀协作饲养体系,验证了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协作进化过程中亲缘选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汉密尔顿在1964年提出了
亲缘选择理论,又称
汉密尔顿法则。其主要内容是: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道金斯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指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物种,也不是种群或者群体,而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即基因。是基因的自私性在导致了生存竞争的同时,也导致了动物的利他行为。因为群体或者种群都随时处在动态的变化中,只有基因是稳定的,并通过“复制”或“拷贝”的形式永恒的存在。动物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和它自身相同的基因得到壮大。
典型的例子就是工蜂/工蚁,它们养育·建设蜂巢/蚁巢而自己却不能繁殖后代,还要抚养女王蜂/蚁的后代。而kin selection一词则是同年由另一位英国进化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John Maynard Smith(1920-2004)首次使用。
根据个体或群体的社会生活经验,同类或亲属在其情感的认知判断中具有优先被选择的权力,主要是因为同类或亲属可以给个体或群体带来心理上的亲近感和安全感。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
亲缘选择对行为表达着和行为接受者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在给行为表达者带来眼前不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亲缘选择的好处,即帮助传递自身基因的好处,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内在适合度。亲缘选择给行为接受者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其提高了适合度(存活能力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关联和
亲缘选择理论经历了萌芽、发展到延伸的阶段,极大程度的丰富了社会行为进化学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可将其应用到保种遗传学,通过研究群体遗传结构,估测遗传参数,防止近交衰退,为动物育种提供有效的理论保障。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于各个学者之间的术语混淆和错误使用,使得关联个亲缘选择相关术语的内涵和互相之间的关系的确定上存在分歧。
亲属选择是群体选择的一种,它是由英国进化生物学家汉密尔顿(William Donald Hamilton,1936-2000)于社会昆虫蜜蜂的合作行为被视为一种亲缘选择1964年提出的。该学说认为,亲缘关系越近的动物彼此合作和利他倾向越强烈,而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典型的例子就是工蜂/工蚁,它们养育·建设蜂巢/蚁巢而自己却不能繁殖后代,还要抚养女王蜂/蚁的后代。而kin selection一词则是同年由另一位英国进化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John Maynard Smith(1920-2004)首次使用。
Mills(2010)认为,汉密尔顿的亲属选择为利他主义问题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解答,因为亲属个体能使它们自己的基因组得到保存,这是它们乐意付出代价或自我牺牲的原因。亲属选择造成了进化论和行为的综合,即所谓的“
社会生物学”(Wilson 1975)。而道金斯1976年的《自私的基因》一书被认为是将亲属选择的逻辑往前推进了一步,即归结为一个舍己为人的基因(Mill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