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真皮
真皮替代物
人工真皮又叫真皮支架、真皮替代物等,是创面修复和重建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产物,人工真皮仿生真皮架构,能够引导真皮组织再生,从而减少创面愈合后的瘢痕挛缩,提高了创面愈合后皮肤柔软质地和耐磨性,对创面外观和功能的修复具有显著的意义。
人工真皮名称
组织工程/生物工程皮肤替代物根据结构不同分为表皮替代物、真皮替代物以及复合皮(含表皮和真皮)替代物。其中,真皮替代物根据材料来源不同又分为人工合成材料真皮替代物和天然ADM,前者如由胶原蛋白和硫酸软骨素等合成的Lando®、Integra®人工真皮等,以及其他由尼龙网膜、可降解聚乳酸制备的支架;后者主要为异体或异种ADM。在国内外文献中真皮替代物又被称为人工真皮、人工真皮基质、人工皮肤、组织工程皮肤等,其所表达的内涵由于结构、材料、制备方法等不同而各有不同,然而其本质均是通过真皮支架模板作用,引导新生真皮形成,从而替代缺损的真皮组织,改善创面愈合后的外观与功能。
作用机理
人工真皮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具有半透膜性质的医用硅橡胶膜,其作用类似表皮,可以控制水分蒸发及阻止微生物入侵;下层为由胶原蛋白-硫酸软骨素构建的海绵状真皮支架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免疫原性,起到细胞生长支架的作用,有利于移植部位血管内皮细胞和Fb的侵入生长,形成支架-新生毛细血管-细胞复合体,2~3周充分血管化后即可移植自体刃厚皮。随后,真皮支架将逐渐降解并被新生真皮组织所替代。人工真皮可有效引导新的真皮再生,减少、抑制瘢痕增生,从而恢复创面的弹性、柔韧性,改善外观与功能。甚至在部分创面修复中,双层人工真皮可直接覆盖暴露的骨、肌腱,替代传统皮瓣移植手术。在面积较大的皮肤缺损创面上使用人工真皮可早期封闭创面,减少创面体液包括水及血浆蛋白等丢失,从而减少机体营养物质消耗。对于肿瘤切除后的创面,能更早观察到肿瘤是否复发,降低肿瘤残留的风险。同时,人工真皮血管化后只需移植刃厚皮,不仅皮片存活率高,而且供皮区愈合快、损伤小、瘢痕形成轻,相对于皮瓣移植手术,其时间短、麻醉风险低。
适应证
人工真皮可以用于修复深Ⅱ度、Ⅲ度烧伤创面,瘢痕切除、松解术后的创面,外伤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慢性溃疡创面,供瓣区,肿瘤、痣等切除后的创面以及部分骨、肌腱外露创面等。
禁忌症
严重感染和清创后仍有坏死组织残留的创面,必须彻底清创、控制感染,并充分止血后才能移植人工真皮。恶性肿瘤晚期或放射治疗后形成的顽固性深度创面,不建议使用人工真皮。对胶原和硫酸软骨素有过敏反应的患者,不可使用人工真皮。对于关节液渗出、关节腔或骨髓腔外露的创面需慎用人工真皮。关节液渗出,可导致人工真皮贴附不紧密;关节腔暴露,增加了感染风险,人工真皮存活率低甚至无法存活,故应慎重使用。
参考资料
双层人工真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版).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19-10-22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8 23:14
目录
概述
人工真皮名称
作用机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