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向善》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中的文章。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
孟子就是相信人性是向善的。
出处原文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所以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
孺子将入于井,皆有
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
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在谈论人性问题时,孟子以“
性善论”知名于世。他所谓的性善,究竟是什么意思?是说善属于人的本质,所以人生下来就是善的?还是说人有行善的可能性,并且应该行善?
主张前者的,称为“本善论”,但是如此一来就须解释为什么人会行恶?主张后者的,称为“向善论”,但是依然要说明人的恶行问题。孟子的立场是什么?在进行深入探讨之前,首先要厘清他对“心之四端”的看法。
他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别人受苦的心。”他的证明方式是采用一个假设状况,让人去想像。他接着说:“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童快要掉到水井里,都会出现惊恐怜悯的心;不是想借此和孩童的父母攀结交情,不是想借此在乡里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讨厌听到孩童的哭叫声才如此的。”
我们暂且在此停下思考,问问自己有无类似的体验。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我们“忽然看到”别人可能遭遇灾难,确实会不忍心。但是,这样的心是善呢?还是善的出发点?有这样的心就够了呢?还是需要由此推扩及实践,然后才可称之为善?关于这些问题,必须继续请教孟子。
相关文章
心之四端
原文
孟子曰:“由是观之,无
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篇上》
孟子谈到每个人都有不忍别人受苦的心,并且举了“孺子将入于井”的虚拟状况之后,接着引申一段说法。
他说:“由此看来,没有怜悯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这四种心所描写的,是人的本来状况,就好像与生俱来的能力似的。
要具体实践这些能力,才可算是行善,所以孟子特别称之为“端”。他说:“怜悯心是仁德的开端,羞耻心是义行的开端,谦让心是守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明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能行善,是伤害自己的人;说他的君主不能行善,是伤害君主的人。”由此可见,人可能行善并且应该行善,但是人并不是本善的。
结论则是:“所有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知道要去扩大充实它们,就会像柴火刚刚燃烧,泉水刚刚涌出。假使能扩充它们,足以保住天下;假使不能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这些话说得很清楚,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人的善行来自心的四端,亦即行善的力量是由内而发的,若不扩充实践之,则无善可言。因此,他的观点应该是:人性向善。
基本介绍
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
邹县东南人),距离
孔子的故乡
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
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仁政作品出处
《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
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
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原文
告子(1)曰:“性犹湍水(2)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3)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4)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
(1)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2)湍 (tuan)水:急流的水。(3)信:诚,真。(4)就:趋向。(5)颡 (sang):额头。
原文翻译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本篇赏析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