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图
社会科学术语
人文地图又称社会经济地图,反映社会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事物和现象,即人文现象的各种地图的总称,是专题地图的两大类之一,包括人口地图、经济地图、文化地图、历史地图等。
简介
其编制主要利用各种统计数据、实际调查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等,主要采用各种统计制图法,如分区分级统计图法、分区图表统计图法、定位统计图法、点值法以及范围法、运动线法等。人文地图常采用分析性图型表示各种经济部门或各种社会现象。但综合性图型具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如综合性经济地图,以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底色分别表示工业、交通运输和农业的发展及三者的相互联系,达到内容与形式(表示方法)的统一,比一般分析性部门统计地图更有实用价值。今后会得到更大发展。
具体内容
影响内容显示的因素
(1)地图用途。用途对地图内容的选择影响很大。如经济地图就有可满足一般需要的普通经济图和可满足科学研究需要的部门经济图,这两种地图不论是从表示方法、图形类型,还是从表现内容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2)地图比例尺。比例尺决定了人文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3)制图区域的地理特点。由于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不同制图区域所需要或者能够反映出来的专题制图对象也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也是需要不断地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变化规律的原因。
(4)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会影响到人文要素在专题图上的表示详度。
(5)社会统计资料的完备程度以及科学研究水平。常影响到各种专题内容的制图原则以及地图的载负量,如内容的详细程度以及制图表象的精度与详细度等。
人文地图的详细分类
社会人文现象相当复杂,与自然专题图相似,各种一级分类类型可按照表示对象的性质不同划分出各不相同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类。如经济地图可划分为普通经济图和部门经济图两个二级类,部门经济图由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等三级图类所组成,工业地图可划分为采矿、动力、钢铁、冶金、机械、建材、电子、化学、纺织、食品、造纸等重轻工业部门地图,机械工业地图包括机床、汽车、造船、飞机、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精密机械制造业地图等四级类,如此等等,从而形成非常丰富的专题图系列。
不同类型的人文地图具有各不相同的表示内容。
人文地图的表示方法
人文地图最常使用的表示方法有:质底法、范围法、运动线法、分级统计图法分区统计图表法。常常配合使用的表示方法有:定点符号法、线状符号法。较少使用的表示方法有:点值法、等值线法等。
人文地图的空间形态
我们在讨论文化地图时,必然会注意它的空间性。人类学在对空间的研究方面成效卓著。人类学家们根据不同的田野经历和经验将空间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种类:有地理的空间、自然或生态的空间、社群即人群共同体的空间、民族认同的边界空间、族群文化的表述空间、社会关系的空间、“神圣一世俗”的二元结构空间、权力场域的空间,以及根据不同民族和地方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建构的特殊空问等。由此看来,民族志研究其实就是对“异文化”空间的实践和体验。在这一点上,不存在既定不变的所谓“田野”,而是被卷入了一种分散的、非连续社会空间的工作和互动。空间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指示。
一、地理-政治空间。毫无疑问,地理和生态的空间是人们赖以支撑生命活动基本的物质形态。难怪地理学家认为:“区域性的地理是地理学研究的最高形式。”虽然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曾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但它仍然是地理学区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地缘-人文空间。人文空间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化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属于特定历史语境与传统相互关联的认知产物。在传统人类学的观念中,文化和社会已不再局限于自然地理的空间格局。
三、认知-分类空问。众所周知,“神圣-世俗’’这一对概念是法国社会人类学家涂尔干于1912年在他的名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来的:“世界划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神圣的,另一个是世俗的。这种区分构成了宗教思想的特征。”
四、展示-表演空间。不言而喻,遗产在后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功能与作用,是它的展示性,或带有‘‘商品-商铺”的营展性质。西方学者喜欢用“产品展示”(commodity)一词。
五、符号-结构空间。任何一种文化的表述又与其作为“地方知识体系”的符号构造有关,比如族群性的亲属关系,而这些亲属关系的存在与表现无不与“家”(家庭、家族乃至宗族)有关,这也是列维一斯特劳斯所提出的以“house”为一个空间单位的结构问题。
六、超越-同定空间。霍米·巴巴以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处所”(location)概念进行反思性解释,认为我们讨论的所谓“处所文化”显然带有一种“超越”(beyond)传统的地方、居所、位置等概念的新的指喻。毫无疑问,“超越处所”首先仍是就处所空间而言的,只不过今天的处所已经产生了许多新质。它一方面指示空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却宣告这一超越是不可知的、不可言表的和无法重复的。
七、移动-变迁空间。中国自古就有“游方”之说。所谓“游于方之外”,“不是指在空问上遁于遐方,逃世离群,而是从精神上再去寻找一个能够遨游的空问”。事实上,“旅游的空间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着一种含有无数变化的表现形态”,正如麦克内尔形象描述的那样:现代旅游的空间是“与社会和世界紧密相连的一个无尽的球形体系”。
编图资料
编制人文地图的资料除了已经出版的同一地区、同类的专题地图等基本资料之外,主要是各种社会统计数据,有时后者甚至成为这类地图编制的主体资料。
现在,人文地图很少需要通过野外调查的方式来收集补充资料,但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条件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网络上,用户有时可以查到像制图区域的三维景观图之类的宝贵资料用于制图。
底图编绘
人文地图与自然地图不同,由于制图对象不同,其地理基础——底图的要求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在任何专题地图的底图上,地理坐标(经纬)网格、水系、居民点、交通线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底图要素,如境界线、土质、植被、地形等要素往往是可选的。另外,与自然地图相似,现代人文地图的底图也常常以普通地图替代和加工。
编制特点
人文现象非常复杂,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涉及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与货币流。要以地图的形式较好地表现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就有必要对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形态结构与数据特征,从制图的角度进行一定的分析。
人文现象多为点轴、带状与网状分布
人文现象就大的制图区域范围而言,由于受行政与历史因素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多数呈现分散或相对集中的点状或点轴分布或带状分布,如城镇、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大中型厂矿、大中型电站等,以及沿河流、海岸或主干铁路、公路形成的城镇群。同时通过河流、铁路、公路、电网、光纤通讯网将各城市、工业中心、交通枢纽等联结起来,形成网状结构,构成不同体系和不同层次的多边形图形。
人文现象以行政区划单元的统计数据制图
人文现象以行政区划单元的统计数据制图为主要稍图形式。
社会经济现象的管理是按照行政体系与行政单元运行的,即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市)-市(县)-乡(镇),因此大多数的统计数据都是按不同等级的行政单元统计的(统计单元)、并且是按乡(镇)-县(市)-地(市)-省(市、自治区)-全国逐级汇总的。所汇总的数据分别反映相应等级的行政区划。这些行政区划界线都是多边形图形,而且这些行政区划多边形界线一般情况下是固定的或稳定的。因此,人文现象统计地图的编制只需编绘一次带行政区划界线的地理底图,或根据这一底图建立行政区划数据库,其他所有统计地图只需将处理数据在已有底图上编绘统计地图或计算机制图。这一行政区划底图或行政区划数据库,可长期使用或必要时作个别修改。因此,地图编制相对比较简单,为快速成图和地图及时更新提供了有利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是以企业为单位统计的数据(如工业普查以企业为单位),必须归并到行政单元(如县、市),否则无法在地图上表示。
人文现象的多指标性
人文现象大多数都含有数量指标,因为从各地区和各部门可以获得大多数人文现象的统计数据;而且除了直接的统计数据外,许多数量指标的数据是通过计算派生出来的。例如,人口地图中一些指标的数据就是将全国人口普查(直接统计)的指标数据汇总后,计算派生出来的,如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人口,各职业与行业人口的构成(含性别与年龄的结构)等。因此,人文地图中,多种数量指标的表示是其重要特点。
经济现象的变化较快且数据容易过时
经济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新的建设项目(铁路、公路、城镇等)不断涌现,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这种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因此,经济社会现象的各种数据,包括所编制的各种地图容易过时,故常采用变化周期较长、相对比较稳定的数据和指标。同时,由于地图使用的周期较短,数据与地图必须不断更新(一般应3-5年更新一次)。
各部门之间联系非常紧密
经济与社会是一个整体,而且结构非常复杂,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大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货币流之间,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物质生产、流通与消费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一、二、三产业及各部门与各部门之间,国民经济与科研教育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以及所有各部门、各领域内部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人文地图往往需要直接反映制图对象各地区、各中心、各点轴之间的这种联系和关系。例如,交通运输(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电力与油气输送、进出口贸易、粮食调运、煤炭调运等。同时,需要多编制综合性经济地图与各部门综合性地图,以便反映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关系。
由于经济社会现象形态结构与发展机制非常复杂,社会经济与人文现象的规律也不易掌握,因此,只能按部门、按领域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模型分析,包括统计直方图分析、统计数列集中趋势的数字特征值计算、统计数列离散程度的特征值计算、统计数列分布密度函数计算,以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找出最主导因素和主要变量,进行模拟与仿真。
编制方法
社会经济地图是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各部门和各领域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类地图,是人文地图中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财贸、邮电、文化、教育、科研、医疗、政治、历史等许多方面。除部分政治、历史等地图外,社会经济地图大多是利用以行政为单元的统计资料或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制图方法,包括分区分级统计地图、定点或分区图表统计地图、点值地图。但有时也采用其他制图方法与地图表示方法。例如·,土地利用图采用遥感制图方法与质底法表示;农林牧渔的分布有时也采用范围法表示概略的分布;交通运输地图采用线状符号法与运动线符号法表示交通线路与客、货流量等。
社会经济地图的编制环节
①统计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利用。
②内容与指标的确定。
③底图的选择与编绘。
④分级方法与图例的拟订。
⑤制图单元(统计单元)统计数据的计算与级别确定。
⑥制图与地图整饰。 ·
内容与指标的选择
①工业地图
工业地图的内容包括总的工业地图与部门(行业)工业地图,其常用的指标有如下几类:
a)规模等级(绝对或相对),包括职工人数、总产值(统一折算)及其构成、产量、固定资产原值及其构成、增加值等。
b)部门结构(结构、比重)。
c)人均数量,包括人均固定资产原值、人均总产出、人均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等。
d)其他类型指标,包括经济收益(人均劳动者报酬、人均生产税净额、人均营业盈余)、财务支出(营业收入、成本、税金、利润)、经济类型构成(区分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等)。
②农业地图
农业地图的内容包括农业自然条件与资源、农业各部门构成与生产水平、农业社会经济条件与技术水平。
a)农业自然条件与资源,包括农业自然区划、农业气候(太阳辐射、日照、气温、农业界限温度、降水与蒸发、农业气象灾害、主要作物区划、主要作物物候期),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类型与质地、土壤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土壤磷素与钾素养分潜力及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植被类型与资源植物,土地资源,草场资源,森林资源,农作物病虫害,农村能源(沼气、薪材、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等)。
b)农业各部门构成与生产水平,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种植业,包括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分布与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复种指数,种植区划,部门结构,劳动生产率(每个劳动力的产值),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值),商品率。二是畜牧业,包括各类牲畜的构成与分布、数量(头数)、载畜量、主要畜禽产品产量(肉类、奶类、禽蛋类等)。
c)农业社会经济条件与技术水平,包括农业人口中人均拥有耕地的面积、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耕地、人均收入、机耕面积比率、机电灌溉面积分布与比率、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单位面积土地上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数量,以及国营农、林、牧场分布,农业科研机构分布,优良品种推广比率,农业高校与中专分布等。
③人口地图
人口地图的内容包括人口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民族特征。
a)人口的自然特征,包括总人口分布(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变动)、人口性别(男女比率)、人口年龄(各年龄段比率)。
b)人口的社会特征,包括受教育程度(大、中、小学、文盲的比重及其性别、年龄构成)、职业与行业(在业人口行业构成、各行业人口构成及其比重、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与比重,以及各职业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以及家庭、婚姻、生育(家庭户类别组成及其人口比重、平均人数、各年龄组男女婚姻状况、各年龄组、各种文化程度、各种职业妇女生育胎次比重及生育率等)。
③人口的民族特征,包括民族分布、民族构成、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重,以及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职业构成、文化构成等。
④第三产业地图
第三产业地图的内容包括第三产业总体特征和分行业特征,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第三产业。
a)总体特征,包括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固定资产原值、职工人数、单位数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的财务收支、总产出、增加值、经济效益、职工、单位、行业等构成。
b)分行业特征,包括铁路运输,公路、管道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馆、旅游、娱乐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卫生业,教育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业等33个行业的单位与职工数,固定资产原值及构成,总产出及构成,增加值及构成等。
c)省(市、自治区)第三产业,包括单位数与人数及其骨干企业类型。
指标确定的原则
①尽可能采用较稳定的指标,使地图使用寿命尽可能延长些,一般应多采用相对指标,避免采用绝对指标。因为相对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变化较小。相对指标包括分级表示,百分比,大、中、小等相对概念。
②除直接统计的数据(往往是绝对数据)外,大多数指标是根据需要计算派生出来的,如平均值、人均值、比率、增长率、各类构成等。
③除主图的基本指标外,还可运用插图、统计图表,表示现象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
资料的收集、分析与利用
①资料来源
a)年报、年鉴、国家发布的数字。 ·
b)国家与省(市、自治区)、县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
c)有关部委与省(市、自治区)、县各部门(农业、林业、工业、交通、商贸、财经、邮电、文化、卫生、教育、环保等部门)的统计资料。
d)全国性普查资料,如人口普查资料、工业普查资料、第三产业普查资料、科技普查资料、农业普查资料等。
e)各种调查访问资料,包括实地调查、抽样调查等。
f)各种文字报告,如政府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等。
②资料年限及对资料可靠性的要求
a)资料年份应统一,如农业可采取多年平均或高(丰产)、中(乎产)、低(歉产)年份平均,或采取代表年份,或取最近的年份。
b)资料必须普遍覆盖,一般收集现有资料,但个别缺少资料的部门或地区可采取补充调查或重新调查的办法,加以补充。
c)全国数据与省(市、自治区)数据应协调,如全国抽样调查可能与省(市、自治区)不一致,即各省(市、自治区)总数不等于抽样总和,有时绝对数用全国的,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对比例按各省数据计算。
d)按统一制图单位归并。工业普查、三产普查均按企业或城市为单位调查,如全国320个城市,8280个大中企业有统计资料。
制图统计单元的选择与确定
制图统计单元的选择与地图的目的与用途、地图比例尺、资料掌握程度有关。制图单元越小,地图内容表示越准确,但统计与制图工作量增大;反之,地图内容越概括,工作量越小,但难以反映较细致的区域差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3 12:33
目录
概述
简介
具体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