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难题,位于人的个性核心,并影响其行为模式和对他人的待人方式。患者的行为方式通常与正常人有显著偏离,并深陷在病态行为中。这种疼痛的状态对适应环境和人际关系产生明显的挑战,经常导致病者和他们周围的人感到痛苦。人格障碍的类型包括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情绪不稳定型、表演型和强迫型等。病因十分复杂,一般被认为与遗传因素、精神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及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
流行病学
目前,有关人格障碍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人格障碍的患病率研究主要通过临床晤谈法和问卷评定法,不同方法之间一致性较差,得到的结果有高有低,但大样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3%~10%。
疾病类型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人格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情绪不稳型、表演型、强迫型及其他类型等。
病因
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精神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及文化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于人格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系调查表明,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要高于一般人,且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
病理生理因素
人格障碍患者的父母中,
脑电图异常的可能性比较高。约50%人格障碍患者的脑电图特征与儿童脑电图特征有相似之处。因此,有研究认为,人格障碍是由于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感染、中毒、胚胎及婴幼儿期营养不良,出生时或婴幼儿期脑损伤和病毒感染,都可能导致大脑发育不成熟。
神经生化因素
神经递质是完成脑内信号传递的重要载体,神经递质活动是否正常影响人类的精神活动。研究表明,
多巴胺受体基因与人格障碍的产生息息相关。
童年期精神创伤
童年时期是人类心理发育的重要过程,当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受到重大精神刺激或者经历不良生活事件时会对人格发育造成不好的影响,增加人格障碍的风险。
家庭环境与养育方式
家庭是人类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家庭环境对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良生活环境与同伴影响
社会环境会塑造人格,童年时期的伙伴也会互相影响着彼此的行为。生活环境恶劣、朋友品行不端往往容易促使人格障碍的形成。
人格障碍与文化适应不良有关,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塑造不同的性格。恶劣的生活环境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症状
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与周围人群格格不入,且该病分型较多,不同分型的具体表现不同。
根据ICD-10分类,常见人格障碍的分型及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患者常十分固执多疑并易记仇,喜欢与别人争论,对于拒绝和挫折很敏感,无缘无故会怀疑身边人的忠诚,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都认为是针对自己的阴谋。
患者常单独行动,行为怪异,与常人格格不入,很少感到开心,对事极少燃起兴趣,不在意别人的任何看法,没有亲密和可以信任的朋友,难以对别人表达关心,对性没有兴趣。
患者以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明显不同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非社交型人格障碍、精神病态与社会病态型人格障碍。
该类型患者常没有道德心,极端的自私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冷酷无情,没有羞耻心,极少悔悟。其所作所为常常损人不利己或者只利己,甚至会违法乱纪,事后不知悔改,常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理由。
又称暴发型(explosive)或者攻击型(aggressive)人格障碍。其特点为有发作性的情绪爆发或暴怒且伴有明显的冲动性攻击行为,男性多于女性。该类型患者常常因为较小的刺激而感到愤怒并且有攻击行为。情绪通常不稳定,容易被激怒,且突然爆发的时候与平常表现不一样,常难自控,事后通常会感到后悔。
患者常没有持久稳定的人际关系,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可能有自残或自杀行为。
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患者常表现为以过分的情感用事、夸张的行为举止,想要吸引旁人的注意力,注重自己的外貌及打扮,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择手段,女性多于男性。
患者多过分谨慎,固执,追求完美,道德感强,较迂腐,不通情达理,人际关系差,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由于其他类型障碍比较少见,在此只列举出中国出现的几种类型。
又称被动型(passive)或精力不足型(inadequate)人格障碍。患者常缺乏自信心、进取心,喜欢依赖别人,极少主动,感觉自己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
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常自卑,有没来由的紧张感,担心自己不被认可从而不肯与别人交往,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害怕新事物。
患者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狂妄自大,渴望受到他人的崇拜和尊敬。
患者以消极被动方式来掩饰其强烈的敌意和攻击倾向。患者往往性格固执,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常私下抱怨,却又相当依赖权威。在强烈的依从和敌意冲突中,难以取得平衡。
就医
人格障碍的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病史,以及详细的精神检查。其诊断要点包含以下7点:
就诊科室
可到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临床心理科、精神科等相关科室就诊。
相关检查
传统或经典的临床检查方法,直接向当事人提问或通过知情者了解有关情况或信息,评估当事人的人格特征。
通过临床会谈的技巧,按照定式检查工具,检查和询问被试是否符合某型人格障碍的标准。
常用的几种临床人格障碍定式测查工具有:
国际人格障碍检查(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examination,IPDE);
DSM-III-R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查;
DSM-IV人格障碍晤谈工具。
鉴别诊断
有些人生来性格较为奇特,如孤僻、做事谨慎、多疑等,但多能与人正常相处,能良好地适应社会,这类人应被诊断为人格不健全而非人格障碍。人格障碍行为表现奇特,且一般难以与人正常相处,不能良好的适应社会。
癔症发作不受自我控制,患者会感觉到痛苦并且影响其社会功能。癔症型人格障碍在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可随时出现情感或行为上的改变,其出现有意识的。两者需要从本质上进行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行为和情绪改变通常与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有关联,往往存在具有诊断意义的其他精神病理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症症状。
偏执性精神障碍通常伴有幻觉、幻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持续存在。
治疗
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目前由于患者的病程长、依从性差、治疗方法有限、疗效欠佳等,因此人格障碍的治疗较为困难。部分患者的人格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缓和。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人格障碍患者常没有明显作用,主要用于对症处理,一般不主张长期常规使用。针对情绪不稳定者可小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有焦虑症状者可予少量
苯二氮䓬类药物或其他抗焦虑药物;
针对冲动和攻击行为可酌情使用心境稳定剂,但药物远期治疗效果难以肯定,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滥用问题。
心理治疗
对于人格障碍患者可以采用认知疗法、分析性治疗、行为治疗以及家庭治疗等方法。主要目的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寻找一种可以较好地适应其周围环境的方式。需强调家庭成员在治疗中的作用。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人格障碍患者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预后较差,人格障碍往往会伴随终生,患者常需要教育管理。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