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
bilibili、旗帜传媒出品的烧烤类美食纪录片
《人生一串》是由旗帜传媒制作,并与bilibili共同出品的烧烤类美食纪录片。
剧情简介
第一季
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从云南昭通的牛肉小串,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红柳烤串,再从广西百色的炭烤猪眼睛,烧烤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且极具地域特色。用镜头记录街头巷尾,讲述平民美食和市井传奇,以最独特的视角真实展现烧烤美食背后的独特情感。在展现每一串烧烤的魅力往事的同时,也表达出最真实的美味体验。
第二季
风雪交加,独食烤鸡架,这是生活的成色;调料不够,还要加点辣,这是放肆的癖好;菜单没有,老板心里有,这是老饕的待遇;贩夫走卒,汤面才管够,这是搭配的讲究;酒过三巡,点啥能压轴,这是阑珊的意兴;老炮挥手,知是旧人来,这是时间的沉淀。
第三季
时隔两年,人生一串回来了。投奔夜摊的日子里,我们吃了诱人的肉,喝了醉人的酒,听了动人的故事。一路上,我们爬过拔地通天的大山,走过岁月包浆的小巷,见识过沧桑精干的老汉,遇到过异域风情的姑娘。街头霓虹变幻,炉前炭火不熄,归来的我们已经装了一肚子故事。我们已备好酒菜,咱们,边吃边聊。
分集剧情
分集剧情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2016年夏天,旗帜传媒总经理王海龙和纪录片导演陈英杰在路边摊儿闲聊时提出想拍“烧烤”美食纪录片,这让陈英杰眼前一亮——烧烤很容易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美食,拍出来一定会有人看。烧烤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每个人的共同记忆,它是这代人生活的共同主题,王海龙相信大部分观众对这个主题是很有感触,做纪录片容易产生共鸣。而且“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每年大量出品美食纪录片,从地方小吃到庙堂佳肴几乎所有的美食都被拍了个遍,而“烧烤”这个几乎所有人都吃过的食物却无人问津。陈英杰认为可能是拍烧烤有着无法回避的一系列争议问题:健康生活导向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对市容市貌是否有影响,可能还有大量抽烟喝酒镜头,然而这就是烧烤摊的原生态。这意味着它不适宜在传统电视台播出,网络平台给创作者较大的自由空间,王海龙便选择了bilibili作为该纪录片的首轮独播平台。
前期规划
确定了“拍什么”,“怎么拍”又是一个难题。因为天南海北那么多烧烤摊,可是做起来都差不多,它里面的差异性实在太微小,没有那么多门道。
陈英杰很快列好了六集大纲,并打算从地理、人文、食材源头的方式架构拍摄思路,然而这种典型的电视台风格很快被否决了,因为不太符合互联网轻松、有趣、小处着眼的调性。陈英杰和王海龙两人讨论许久,决定按照食客点菜的顺序来拍。常要吃得过瘾会点肉,接着点几样有嚼劲的东西比如脆骨,有的人克制一点喜欢吃素,有的人要表现与众不同,那就再来点脑花、大腰子。如此,看完六集,相当于吃掉荤素搭配的一整桌烧烤。特立独行的风格也由此确立,王海龙表示,暗黑气质的片头曲、北方烟酒嗓的旁白、放飞自我的撰稿、直落灵活的剪辑,甚至是片尾彩蛋就一并出来了。
该片最早的名字原本是“起火围炉”,意思是大家围着炭火炉吃点烧烤。但陈英杰和主创团队觉得还是不够直白,便一边考察拍摄对象,一边思索更有趣一些的名字。就在这个过程中,陈英杰去了很多烧烤店,也听说了不少烧烤师傅的故事,突然像灵光一闪,觉得“人生一串”更合适。
开播前,总导演陈英杰揽下了配音的活,河北廊坊出生的他虽然普通话不错,但也没有正经学过配音,大伙儿都觉得他饱经风霜的烟酒嗓特别符合纪录片的调性。
如何选择烧烤摊,是摄制组面临的一大难题。陈英杰表示,在拍摄前,摄制组通常会通过当地论坛、公众号以及当地人的推荐进行初筛,绝不用评分软件找网红店,而是着重寻找最具当地烧烤特色、有市井生活气息,且真正被当地人认可的烧烤小摊。
该纪录片有一期是以烤昆虫、活生鲜、特殊部位等“暗黑系”烧烤为主题,陈英杰认为“暗黑”主题正是为了“猎奇”心理的吃货专供,也意在丰富观众对中国多元烧烤文化的了解。然而令观众“接受无能”的,是摄制组用高清镜头,记录了店主挤昆虫内脏、串活昆虫、挑拣猪眼等重口味过程。陈英杰解释称,处理食材最能展现烧烤人生活中的韧劲儿,因为观众一般很难看到他们真实生活的样子,但他们做暗黑食材时的那种淡定,其实就是最能体现生活特色和市井气质的时刻。
拍摄过程
该纪录片拍摄内容的比重上严格控制——七成的食物,二成的人,一成的故事。大量的镜头瞄准炉火上滋滋冒着油的食物,各式各样喷着热辣香气的佐料。首要目的是把观众看饿了,既然是拍“烧烤”,首先得让人有食欲。拍摄团队更多聚焦于二、三线城市,甚至偏僻的乡镇、农村,尽量回到美食的原发地,因为原发地最有烧烤的地域特色。
虽然该纪录片一集只有30分钟,每一集都要讲述3到4个烧烤摊的故事,但通常摄制组拍摄一个烧烤摊便需要四五天时间。第一天主要用于和摊主沟通,让摊主习惯面对镜头。而剩下三天则全部用于拍摄食客以及烧烤的制作过程。陈英杰表示,烧烤与其他美食纪录片的拍摄方式不同,很多烧烤摊环境十分狭小,大的机器、录音话筒、灯光设备完全无法进入操作间,因此大部分拍摄必须要在自然光下完成。但由于烧烤又身处“夜生活”之中,拍摄都要在半夜开机,这也为拍摄徒增不少难度。拍摄团队经常是上半夜拍人物、拍状态、拍瞬间;等下半夜没客人了,再重点拍食物。经常第一天拍的素材全是不能用的,第二天开始才能拍到几个不错的镜头。通常拍摄结束后,所有设备都会有很浓的烧烤味,换镜头时也难免有油烟蹿进去,所以拍摄者经常要反复擦拭镜头,因为油烟在视觉上并不容易被发现。
主创团队
第一季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集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第二季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集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第三季
注:以上为部分创作人员名单,全部名单请查看每集片尾字幕,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发行信息
参考资料
作品评价
从西南小镇到东北县城,从西北边疆到东南沿海,纪录片《人生一串》以充满“油烟”的镜头,接地气的幽默解说,十分生动地展现了深夜路边的那份惬意、热辣也平凡的市井人生。《人生一串》所聚焦的烧烤主题,十分精准地挑动了观众舌尖的味蕾、唤醒了他们胃的记忆。对于一部走心的文化作品而言,内里所含的“烟火气”,绝不仅仅是食物,更多的还有借由食物所串起的生活滋味。的确,深夜食堂不仅仅是果腹,更重要的是品尝美食和交往。而烧烤,正是其中的集大成者。纪录片的宣传词,所谓“敬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其实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吃烧烤,更深层的含义是在向观众们平凡的生活致敬——这里有“最长情的告白”,也有“最脱俗的情调”,更有“关于时间的味道”。该片既有真诚的创作态度,亦不乏对真实的表现力、对生活的洞察力。(《人民日报》评)
生活化的表达、高质量的视听语言是《人生一串》的亮点。它以平易近人的视角聚焦在烧烤这类平民美食上,同时又用电影级的手法呈现了烧烤的烟火气,以及制作和食用烧烤的人。(财报网评)
《人生一串第一季》在题材上就比一味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类纪录片占得了先机。舍弃精心设计的镜头美感,真实还原烧烤摊上的市井风貌,这样写实的画面更易使观众产生心理的共鸣。无论是拒绝摆拍的态度还是对小摊和食客进食的真实还原,以及保留具有烧烤气质的粗粝画面,都表现出了创作者对烧烤中烟火气和市井气的充分理解。而通过该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市井气和烟火味不仅仅停留在创作理念中,更在创作内容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该片利用说书般的调侃语调,不仅使得该片整体显得更加接地气,同时给该片增加了一种诙谐幽默的味道。无论是调侃式的解说词还是与之搭配的说书般的配音,都充分展现出市井生活中的诙谐幽默。《人生一串第一季》也是借助细节的魅力为观众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视觉感受。通过表现嘴部细节,更加全面地调动起了观众的口腹之欲,使得观众的口水为它流了一地。无论是从视角选取还是人物设置,以及对于细节方面的处理,《人生一串第一季》都紧密围绕着“烟火气”和“市井味”展开,在展现原生态的同时又以调侃式的解说词将美食、“市井英雄”串联在一起,再加上嘴部特写的反复运用,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视听》评)
《人生一串第二季》虽着力刻画食物,但并不意味着它刻意排斥食物背后的故事,只是它努力做到了不煽情、不刻奇、不喧宾夺主。很多观众一开始只是接受味蕾的诱惑,可一不留神就发现,走肾走着走着,就走了心。就比如第一集《您几位啊》最后讲到西南交大峨眉校区月牙山烧烤,食客主要是大学生,很自然地从烧烤摊的聚餐过渡到大学的友情、困惑与别离,令人心有戚戚。《人生一串第二季》不仅对于美食有更丰富的呈现,它还善于从老板与老板娘的互动发现真正妙趣横生的市井气。《人生一串第二季》好看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市井烟火气,和“油滋滋的生命力”。(《新京报》评)
《人生一串第三季》延续了前两季节目“市井”的定位,整部作品仍然“烟火气”十足,节目内容也依旧聚焦于天南海北的烧烤宝藏,以及宝藏烧烤背后,人们平凡却动人的故事。观众们能在这部作品中,感受到来自街头巷尾的饕餮盛宴,也能触摸到美食背后的人间真情。该节目主创团队全员结集,仍然聚焦于天南地北的特色烤串,以及烤串背后的人生故事,不禁让不少观众惊呼“爷青回”。从南方的彩云之南到北方的齐鲁大地,《人生一串第三季》展示出纵越3000多公里,来自祖国南北两地不同的烧烤特色,也展现出烧烤背后的人生故事。美食足以在夜晚让食客感受到足够的温暖,而美食背后的故事,则会让听众燃起对生活的信心。(北青网评)
作品争议
位于吉林长春的钱锋炭缸烧烤总店是《人生一串》中众多烧烤店之一。在《人生一串》拍摄后的第二天,烧烤店经营人郭万强申请注册了“人生一串”商标。郭万强在拍摄完成后,于2017年1月24日,在43类申请了“人生一串”商标,后2019年再次申请多个“人生一串”文字及图形商标,并扩大商标注册类别至16类、20类、25类等,共申请28个。并于2019年4月开设了以“人生一串郭万强吊炉烧烤店”为店名的新店,“人生一串”四个字被广泛用于店里招牌、菜单等处。同时,该店还通过大众点评网等线上平台发布广告,自称“人生一串住邦广场店”、“人生一串全国总店”“人生一串烧烤线下体验店”,发展加盟。
2020年4月,纪录片《人生一串》的出品方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旗帜(上海)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以擅自使用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为由,将郭万强的烧烤店和大众点评网的经营方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诉至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并向烧烤店索赔500万元。
2020年9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系以不正当手段注册为由,对郭万强所持有的“人生一串”商标作出无效宣告。对此,郭万强针对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决定已提起行政诉讼。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10:34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