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球形
DNA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以人为唯一的
宿主,非常耐受干燥并可以长期保存。目前仅已知的150多种HPV亚型,根据其引起的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
具体分类
目前已有超过150多种人乳头瘤病毒亚型被分离鉴定出来,据致病力大小或致癌危险性大小不同可将人乳头瘤病毒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类,进一步根据侵犯的组织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四型:
流行情况
人乳头瘤病毒(HPV)广泛存在于自然界,1977年由德国学者Harald zur Hausen等在宫颈癌患者的标本中发现,迄今为止已发现150多种型别。在90%的宫颈癌和50%~75%的阴茎癌组织中可检测出HPV病毒,并且均以HPV16型病毒感染为主。宫颈癌是患癌症女性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全球每年有30万人死于宫颈癌,中国因宫颈癌死亡的人数约5万人。
近年的研究还发现约20%的头颈部鳞癌如
喉癌、
鼻腔癌以及
鼻咽癌等患者的肿瘤组织内可检出HPV16型病毒。DNA人是人乳头瘤病毒的唯一宿主,且人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情况十分普遍,感染率也较高,一般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年龄相关,高峰年龄为15~25岁,为诱导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
致病性
人感染人乳头瘤病毒主要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且一般只在这两处发病,不产生病毒血症。人感染后可导致的疾病与感染部位有关,如嗜皮肤性感染主要引起各种类型的皮肤疣,嗜黏膜性感染主要导致尖锐湿疣、喉乳头瘤等疾病,按HPV感染部位不同,对应疾病如下:
感染途径
人乳头瘤病毒具有传染性,主要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病变部位,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用品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此外,母婴传播可使新生儿在通过产道分娩时受到感染。
传染源
人乳头瘤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故可使人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和该病毒携带者,以及其使用过的物品。
传播途径
人乳头瘤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具体如下:
易感人群
人乳头瘤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但与过早性交、性激素水平紊乱、免疫力低下、多个性伴侣、吸烟等因素有关,存在此类因素者的发病风险较高。此外,如母亲存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其分娩的新生儿也易发生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感染症状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后,可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出现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等皮肤和黏膜部位疣体,表现为颜面、手背、足跟等部位的丘疹,表面粗糙或光滑,质地硬,呈灰黄、褐色、肤色等。此外,可引起宫颈癌、阴茎癌、喉乳头瘤等肿瘤,可表现为乳头样、菜花样、鸡冠样突起。
致病过程
大多数人乳头瘤病毒为一过性感染,无症状,50%~90%的感染可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仅有5%~10%发生持续感染,出现各类生殖道癌症和皮肤、黏膜疣,但从感染到发病的具体时间未明确。皮肤疣多表现为手、足、颜面、前臂等部位的丘疹,逐渐增大后呈乳头样,表面可粗糙或光滑,质地较硬,一般高于皮肤表面,颜色呈灰黄、褐色、皮肤色等。
生殖器疣多表现为表面光滑或粗糙的疣体,阴茎部位可出现角化性斑块,稍高于皮肤表面,伴有色素沉着,外阴部位表现光滑丘疹,部分患者可见色素沉着,以及融合表现,阴道皮损表现为多个、细长的乳头状病变。肿瘤患者早期可出现糜烂和出血,晚期多表现为溃疡病变和外生肿块,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可出现压迫症状,如肠梗阻、膀胱梗阻。
特殊人群症状
不同人群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后的表现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就医指征
如手指、手背、足缘、足跟、颜面、前臂等部位出现疣体,初起为丘疹,可逐渐增大,颜色为灰黄、污褐色,表面粗糙或光滑,或生殖器部位出现细小柔软的淡红色丘疹,体积增大后表现为乳头样、菜花样、鸡冠状突起,男性多见于外生殖器及肛周部位,女性多见于阴道、阴唇和宫颈等部位,宫颈部位可有蒂,应尽早就医。
检测方式
人乳头瘤病毒主要通过病毒的分离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检查明确感染情况,还可通过免疫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测方式辅助诊断病毒类型。此外,还应注意患者的年龄、月经周期、免疫抑制剂应用、吸烟史等情况,有助于了解患者有无高危因素。
金标准
临床上一般将病毒的分离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检查作为诊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主要依据,具体检查项目如下:
辅助检查
免疫学检测是常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辅助排查是否感染人乳头瘤病毒,适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人群,可检测病变组织中的HPV抗原。进行血清学试验,应用重组技术表达抗原检测血清中的lgG抗体,或抗原免疫动物制备免疫血清、单克隆抗体检测组织、局部黏液中HPV抗原。
目前有关HPV免疫反应的研究较少,发生感染后如出现局部病灶,1~2个月内血清内可出现抗体,存在50%~90%的阳性率,在病灶消退后,抗体仍然可以维持数月到数年,但一般无保护作用。
鉴别诊断
人乳头瘤病毒与疱疹病毒感染后症状相似,需进行鉴别。疱疹病毒原发感染以龈口炎为主,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口颊黏膜和齿龈处出现成群疱疹,组织细胞涂片检查可发现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以皮肤和生殖器出现疣状物为主,病变组织切片染色后,可见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在
角质层、
棘细胞层内可见
凹空细胞,由此可进行鉴别。
防治手段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导致疣和肿瘤等多种疾病,防治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助于有效控制寻常疣、跖疣、尖锐湿疣等,以及宫颈癌、外阴癌、阴茎癌等多种生殖道疾病的发生。其中,接种HPV疫苗是控制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消毒方式
人乳头瘤病毒的抵抗力较强,一般可以耐受干燥环境,能够长期保存,经加热或甲醛溶液处理方可灭活。
疫苗信息
针对人乳头瘤病毒,目前已有上市的疫苗,且预防性疫苗已用于临床,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殖道癌前病变,具体包括二价疫苗(预防HPV16、18型),四价疫苗(预防HPV6、11、16、18型,及其所引起的生殖器疣、癌前病变、宫颈癌等病变)。
此外,新型九价疫苗目前已上市,属于九合一疫苗(预防HPV6、11、16、18、31、33、45、52、58型),能有效预防80%~90%对应型别病毒而导致的宫颈癌、外阴癌前病变、阴道癌前病变、子宫颈癌前病变、生殖器官湿疣、阴道癌、外阴癌、肛门癌等相关疾病,耐受性良好,9岁以上儿童,无论男女均可接种。但是,九价疫苗不能治疗和预防已经感染的尖锐湿疣、宫颈癌、外阴癌和阴道癌前病变等。
预防手段
除接种疫苗外,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最佳预防方式为避免与感染者直接接触,对于感染者使用的生活用品、衣物等,也需避免接触。由于人乳头瘤病毒是性传播疾病的重要病原体,重视性安全教育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有助于减少感染。
治疗手段
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后需要进行治疗,可选择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和手术治疗。
治愈性
人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后难以彻底治愈,容易发生持续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后一般侵入和隐藏于基底细胞层,人乳头瘤病毒的蛋白抗原一般难以接触免疫系统,容易形成持续性感染。
发生感染后的治疗,主要在于消除可见病变和严重病变组织,但未证实可清除破坏和感染组织附近组织中的人乳头瘤病毒,故治疗后仍有可能复发,后期需定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毒分离培养等来复查。
专家观点
激光和电灼疗法:适用于多数的临床情况,具有准确定位,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缺点:治疗深度需要熟练的操作者控制,伤口深愈合慢,尤其在外生殖器部位,伤口易出血和感染,容易出烟雾引起空气污染和医源性感染,所以需要严格的个人防护。所以对于疣体之间距离比较近、数量非常多,巨大疣体等不太适用。
微波治疗:也适用于多数的临床情况,具有准确定位、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不出血、复发率低、无烟雾、无空气污染等优点。缺点:治疗深度需要熟练的操作者控制,伤口需预防感染,巨大疣体不太适用。
冷冻:适用于单发、小的病损、扁平型的临床类型。缺点:易复发,有时在病灶周围形成自体种植。
光动力疗法:更适用于粘膜、皮肤组织薄嫩处如尿道口、阴道壁、外阴等,优点是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可清除亚临床感染)、无疼痛或轻微、患者耐受性好。
药物疗法:足叶草脂等具有一定腐蚀性,需要保护好周围正常组织,否则易形成周围正常组织的种植。不太适合粘膜疣的应用。生殖器疣不好辨认的,不宜患者自行用药。
咪喹莫特霜为外用免疫调节剂,优点是腐蚀性不大,患者自行用药,方便。缺点:需要至少4-16周的用药,太费时间,有一定的刺激性,也可能出现皮肤的浅糜烂面,对于大的疣体不建议单独依靠此药治疗。
用物理方法尽量去除瘤体。
应用免疫药物:应用免疫制剂注射和外用等。
以上方法的有效组合应用,随访3-6个月后HPV感染引起的各类皮损可以临床治愈。但是上述方法只适用于各类良性病变,所以HPV感染引起的病变早期发现非常重要,但是也有些HPV感染和各种疣可以自动清除,但医生无法告知哪个患者属于自动清除病毒和自愈的人。
特殊部位感染的治疗:主要指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治疗
目前的科研已经表明:
宫颈的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可以引起宫颈癌。所以如何清除宫颈的感染,及早防治宫颈癌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现行的宫颈癌的预防的手段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方法有:阴道窥器肉眼观察、
宫颈刮片(TCT)、
阴道镜(必要时活检病理)、HPV-DNA检测等。这些方法只是查出宫颈癌前病变,以便于早期采取治疗办法。但是对于筛查发现的宫颈高危型HPV及轻度的宫颈病变,尤其是对于未生育的年轻女性,当前没有更好的办法以清除病毒和治愈相应的病变。
令人欣慰的是人们经过多年的科研和探索已经探索出一些经验可以治愈宫颈的早期病变和清除病毒,在进一步的科研验证。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