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指以互联网为媒介搜集关于特定的人或者事的信息,涉及的法律问题包括民事侵权、
刑事违法以及
行政违法。组织“人肉搜索”,在信息网络上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
整治历程
2018年6月,
谷歌发布新的内部规定明确禁止“人肉搜索”,即未经他人同意就泄露其个人信息或
联系方式的行为。
2019年12月,《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发布,网络
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人肉搜索等
违法行为。
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根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
网络暴力、人肉搜索、
深度伪造、
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
2021年6月15日起,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
“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人肉搜索等行为。
2023年6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23年11月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明确,坚决打击“网络厕所”“开盒挂人”行为,坚决取缔以“网络厕所”“开盒挂人”“拉踩引战”等为主题的账号、群组。
2024年3月8日,最高检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检察机关推动网络空间依法治理,制定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21条意见,起诉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32.3万人,同比上升36.2%。
2024年,北京、河南、贵州等地网信部门深入核查问题线索,解散关闭1500余个提供“挂人”服务的话题、超话、贴吧,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平台予以从重处罚,相关违法线索已转公安机关。
乱象调查
记者调查发现,普通人被网暴的门槛越来越低,背后有花钱随意“轰炸”骚扰他人,“水军”推手刷流量等产业。随着政策法规的持续收紧,网暴产业链也越来越隐蔽。
一位卖家向记者表示,他可提供多种查询服务,经常接到要打官司、离婚取证、讨薪等个人的查询需求。在其发来的查询服务中,有“个人户籍”“人肉搜索”“全家户籍”“通话记录查询”等。以“人肉搜索”某人为例,“只要给我手机号、照片和姓名,就能反查他的身份证号码,房和车资产、银行卡存款金额、详细的户籍地等,都可以一项项反查。”打捞拼凑个人信息和非法“人肉搜索”等方式,为网暴他人提供了信息来源。而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其实也有对个人敏感信息加密或隐藏的设置。
“引发网络暴力背后,个人信息泄露是一个问题。很多网暴是捏造事实,更有移花接木,歪曲事实,滥用道德审判所引发。”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尤其是在黑色产业链条上,一些“水军”和营销号的添油加醋,让网暴更加泛滥。“法不责众是误解。内容首发者、话题创建者管理者、营销号,以及相关平台都要承担责任。”他呼吁,未来要尽快出台一部单独的专门的“反网络暴力法”。
防范措施
防止“人肉开盒”,企业和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等建议,平台可以优化举报机制,对涉隐私内容及时删除,并对违规账号采取更严厉的惩罚措施;同时提升敏感词监测的精准度,及时清理不良言论。
奇安信安全专家裴智勇等建议,相关平台在收集数据时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减少前端数据收集,从源头降低数据泄露风险。同时,对隐私数据要建立信息加密机制、向第三方提供信息的责任机制;一旦出现信息泄露事件,能够及时倒查。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许博洋建议,中小学要多开展普法教育,可邀请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司法人员走入校园,结合案例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让他们了解“开盒”等行为的风险和危害。
专家表示,网民要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在网络上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行程等信息。一旦遭遇“开盒”或被人以“开盒”相威胁,可向平台举报,要求删除侵权内容;同时,积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必要时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