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
汪曾祺创作散文集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5年。
内容简介
《人间草木》分七辑。“人间草木”主要描写花草景致,各地风物;“四方食事”主要描写故乡食物、各地美食;“脚底烟云”是一组游记散文;“联大岁月”描写作者在西南联大读书求学的难忘岁月;“师友相册”记录沈从文等几位师友的音容笑貌;“平淡人生”是一组写父母家人的文字;“文章杂事”收录作者一组谈小说与散文创作之作。汪曾祺的随笔体会,亦是细腻的生活。看花鸟看虫鱼,看的都是人生;谈食物谈故人,谈的都是情怀。草木虫鱼在他的笔下,或考据缘由,或状写情致。收录的文章,表达的是对生活的喜悦,是汪曾祺送给人间的“小温暖”。
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人间草木》有汪曾祺先生对于过去生活的深情回忆、对于身边草木的细微观照、对于地方风俗的娓娓叙说、对于传统文化的讨论评述。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细腻的情感以及恬淡的人生态度,启示读者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好的事物,而是缺乏充满好奇的眼睛和细心感悟的心灵。
艺术特色
(一)散文画面构图的如画性
《人间草木》记录了汪曾祺到访各地的游历经历,对于他游历经历中见到的各种风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在汪曾祺用文字描绘这些风物给人带来的观感映像时,往往十分注意对文字所能营造出来的情境的构思和布局,讲究画面感和呈现感。例如,在《草木虫鱼鸟兽》中有一则短文以不到三百字的篇幅描绘了“豆芽顶起石块”的画面,是很有冲击力和画面感的一个情境,汪曾祺构造这幅图画时巧妙地将“豆芽”与“石头”这两个意象结合起来,不仅构思新颖奇特,且给读者带来一种由文字营造的画面的生命力,从这对立的二者的结合来看,不仅能由汪曾祺的文字展开对画面的联想,而且能够从画面情境的背后感受到对“豆芽顶起石头”的生命力的哲思。这个情境的构图是符合图画特性的要求的。《昆明的雨》中有一段落描写的是雨季昆明的杨梅,汪曾祺没有开门见山地对杨梅的外在客观形态进行直接描绘,而是刻画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形象。在汪曾祺的笔下,卖杨梅的苗族姑娘卖杨梅的姿态俨然成为了一个美丽生动的画幅,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柔美生动的画面感体验,使读者在阅读他的散文文字时就不由自主地被一幅幅画面带入和吸引。
(二)散文色彩用词选择的如画性
《人间草木》中不乏对自然风物形态和色彩方面的描写,因此,汪曾祺在色彩用词的选择上突出了他的创作个性。汪曾祺在描写事物的外形时,喜好用“黑”“灰”“青”“白”等偏暗色的色彩词汇为事物着色,或者说,汪曾祺比较关注这类色彩的事物,偏好将这类事物纳入自己的文字图像表现范围。《人间草木》中不乏类似的色彩词汇:有湖水是铁灰色的赛里木湖;有一丛一丛黑黑的塔松;有大如掌洁白细嫩的蘑菇;有“石质坚硬而有光泽,黑如精铁”;也有“一大片一大片紫褐色的光秃秃的裸露的干山”。这些暗色系色彩高频率出现,与汪曾祺的水墨画创作颇有关联,充分表现了他散文创作的如画性。
在色彩选择方面,汪曾祺散文注意色彩的搭配。在他高频率地使用暗色系色彩进行基础创作的同时,他也注意在此之中添加一些具有反差和对比的色彩,营造出强烈对比的视觉效果,例如:《芋头》黑色的煤堆里长出了碧绿肥厚的芋头叶片;《冬天的树》“冬天的树已经出了一些比米粒还小的芽苞,裹在黑色的鞘壳里,偷偷地露出一点娇红”。这几组画面中的色彩搭配都展现了十分鲜明的对比性,用具有反差力的色彩来进行散文创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字的画面感,在画面的色彩强烈对比中,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汪曾祺蕴含在色彩使用中的对这些自然事物强烈生命力的表达。
(三)意象使用的如画性
《人间草木》中,汪曾祺对入文的意象的选择也具有倾向性,他对散文写作中使用的意象的风格选择具有比较明显的偏好和倾向。在《人间草木》整个散文集子中,汪曾祺运用了大量具有时代感的意象,这些意象本身就带有图像特征,构成了一幅幅有特点、有时代特色、有画面感的画幅。
作品影响
2020年4月28日,该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作品评价
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修荣:《人间草木》集中了汪曾祺先生一生创作的各类散文菁华,斯人已逝,但这些文字却是不朽的,自会发出永久的清香。
常州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陈平:《人间草木》的精髓不仅对把握人生观价值观有平燥修性之功能,更是本让人彻悟生命真谛的经典好书。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参考资料
人间草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9 01:5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