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人龙舞)
广东省佛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
龙舞(人龙舞),广东省佛山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光华人龙舞的源起与光华村的状元梁耀枢有关。为了迎梁状元回乡,村人积极策划,以林升辉(又名公仔辉)为首的一批武术爱好者,组织村民舞人龙,得到光华村民热烈响应。自此,人龙舞便在光华村流传开来。林升辉师傅作为光华村人龙舞的教头,带领村中好手,继续演练人龙舞,在每年春节、元宵、天后诞以及其他大小喜庆节日表演助兴。此后,人龙舞在光华村世代传承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光华村民欢欣鼓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隆重献演了人龙舞,还多次应邀到县城和镇乡演出,反映热烈。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龙舞一度停演,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恢复。近10年,人龙舞表演水平不断提高,构图和表演编排不断丰富。
舞蹈特色
人龙舞表演时,数十人至百余人组成长达数十米的龙形。整个人龙分为龙趸(龙的底部)和龙面(龙身)两部分,担任龙趸者须体魄强健,能用肩部和腰部承托龙身。担任龙身者骑坐在龙趸肩膀上,身体后仰躺在后一龙趸的肩膀上,双手挥动红色绸带作龙爪。龙头由3人组成,一人双手持龙角骑坐在龙趸肩上,另一人双脚紧夹龙趸腰部,上身悬空向前伸出作龙舌。龙尾亦由3人组成,一人双手合掌高举作龙尾,或持龙尾道具骑坐在前一龙趸肩膀上后仰,由最后的龙趸用头部顶着其背部。人龙舞队服饰整齐,随锣鼓起舞,呈示出阳刚大气的面貌。
人龙舞属传统广场舞蹈。在三星锣鼓的铿锵声和龙船鼓点的强烈节奏中,舞蹈分整队待发、猛龙出世、人龙起舞、跃出龙门、翻江逐浪、人龙翻飞、双龙出海、盘龙昂首、叩门入洞、胜龙归海共10个舞段进行表演。其间由一武术师手擎龙珠,指挥引领各舞段的起承转合、构图和路线运行,同时融入了南派咏春拳“行者棒”棍术表演。整个舞蹈队形多变,时分时合,时起时伏,构图优美,场面壮观,气势宏浑,比起实体道具龙,别有一番神韵。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人龙舞的表演重在“神似”,突破了道具龙的表现手段,是人体“力与美”的体现,舞蹈与武术的结合,人的灵气与龙的精神的交融,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人龙舞保留了古百越族龙图腾信仰的遗风,展现出南国水乡龙文化的精髓。它将民间舞蹈因素融入南派武术,被媒体誉为“中华一绝,别无他龙”。
传承状况
人龙舞因多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少表演者兴趣渐趋于淡泊,人龙舞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发展传承面临重重危机,亟需加大力度予以保护。
传承人物
苏求应,男,1961年生。人龙舞第四代传人,长期作为整个舞蹈的指挥,在舞中担任舞龙珠,武术功底扎实,人龙舞基本功深厚,技巧纯熟,且善于把握人龙舞的神韵。在改进伴奏锣鼓以增强舞段转换的鼓点节奏,把龙头五人表演改为三人,以及增加龙珠表演动作等方面,均发挥了独特作用。使人龙舞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显得更加生动精彩。
林普宣,男,1930年生。出生于习武之家,为人龙舞第三代传人,自小随父亲学习人龙舞技巧,数十年来担任人龙舞的组织者、表演者,因其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故人龙表演的步法扎实稳健,腰马强劲有力,人龙造型讲究“形似”,强调吸纳龙的精神,融入人的灵气。此外,将人龙舞的龙头设计为龙趸、龙角、龙嘴、龙须共5人组成,更显人龙的精神与力量。多年来,注重加强人龙舞演员基本功的训练和技巧的培训,并积极带领人龙参加各地大型庆典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为人龙舞的传承、传播贡献了力量。
林惠宣,男,1949年出生于武术世家。父亲林彦保、伯父林享保都是熟习南派武术的人龙舞队伍重要成员。其7岁开始跟随父辈及人龙舞艺人林球习武、操练人龙舞,对人龙舞步法、阵式及表演技巧颇有领会,并习得扎实的武术功底,精于洪拳、万字拳,马步沉稳,为人龙舞表演打下坚实基础。1994年与堂兄林普宣等组成人龙舞理事会,重新恢复了中断数十年的人龙舞。在实践过程中,其协助林普宣完成人龙舞龙头架构的改进,将五人龙头改为三人,使人龙阵式更灵活,演出时间更长,也为表演阵式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其个人的舞蹈步法稳健灵活,腰马强劲有力,并长期担任龙趸、龙珠角色。2012年始,其带领人龙舞队伍在光华小学、潘祥中学共建培训基地,教授人龙舞的基础武术洪拳,及人龙舞表演技巧,并多次参加省、市、区的表演活动和巡游活动,提升人龙舞的影响力。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获得“龙舞(人龙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舞(人龙舞)项目保护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05年,光华村人龙舞应邀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岭南民间艺术汇演”,130人表演的人龙舞获得金奖。
参考资料
龙舞(人龙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人龙舞.广东省文化馆.
传承人-苏求应.广东省文化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8 15:44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舞蹈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