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札来历
《赵凤昌藏札》是原赵凤昌、赵尊岳父子收藏、整理、装帧的书札集册,经折装、上下木夹板而成,内中主要收藏各家致赵氏父子的书札,以及赵凤昌做张之洞文案时收藏的各家致张之洞书信,还有部分晚清至民国初年的电报稿、奏折稿等,约2739通(件)。赵凤昌早年以佐幕湖广总督张之洞而闻名,辛亥革命时期,在
戊戌变法、东南互保、《苏报》案中,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影响巨大的传奇式人物。人称“山中宰相”、“民国产婆”、“民国诸葛”。其子赵尊岳是著名词学家,曾出任伪职。
赵凤昌(1856年-1938年),江苏常州人,字竹君,号松雪道人,又号惜阴、惜阴主人。1884年,赵凤昌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相识并得到赏识,延为幕宾,这成了赵凤昌一生的重要转折点。1893年张之洞遭人弹劾,累及赵凤昌,随后赵凤昌被派往上海,“办理通讯运输诸务”,这让擅长社会活动的赵凤昌如鱼得水。自此,身无一官半职的赵凤昌尽显策士之才,表现出了超常的政治智慧与胆略。
赵凤昌幕僚出身,记忆超群,做事极有条理,自佐张之洞起,往来信函均细心收藏。据赵凤昌外孙杨小佛回忆:“外祖父深恨清廷和慈禧,喜欢接近维新人士,旋且同情革命党。他虽退出官场,但仍与政界人士和江浙名流交往。1911年12月25日,正当南北和议在上海举行之时,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第二天就到惜阴堂去看赵凤昌,虽然二人以前从无交往。此后,孙中山又多次去惜阴堂与赵凤昌商量统一建国诸事。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南北双方以惜阴堂为幕后议事地点,当时争执讨论的记录和往来信件均由赵凤昌裱成简牍,分门别类保存在书橱里。1937年“八一三”前夕,赵凤昌外孙杨小佛只身从华界市光路九十二号家中逃出,避难于惜阴堂约一年,尝见赵凤昌取出书橱中的信札翻阅欣赏,回忆过去的活动。”
史料瑰宝
国家图书馆所藏《赵凤昌藏札》保存完好,均系原件装裱,原封不动地保持了原件面貌。这些函札,是从光绪十年张之洞到广东履任开始,直到赵尊岳生前所保留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大约可区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张之洞本人在两广总督、两湖总督任内的函电底稿及其与张佩纶、陈宝琛、宝廷等友朋往来书札;其二是赵凤昌与张謇、杨锐、熊希龄等同事文人之间的往来函电。最后是赵尊岳生前所保存的友朋之间诗词唱和及往来信函。
历史学家孔祥吉先生称赵凤昌藏札为“美不胜收的晚清史料”。赞赵氏“所藏之信札,真可谓是尺牍之精华,史料之瑰宝,谓其价值连城亦不为过” 。
当年北京图书馆(国图前身)档案资料《检查函札工作报告》曾对这批资料的内容作了一个粗略的分类,大致如下:
1、各项历史资料
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拳、辛亥革命、讨袁、讨复辟、加入协约、政局酝酿及演变、统一党、变法自强、外蒙独立、外交(中俄、中英、中法、中日)、边防、建设(修路、造船、炼铁)、财政、农民运动、兵匪扰乱、张勋兵扰民、
直奉战争。
2、刻书印书的资料
刻君宪纪实、刊刻张文襄遗奏稿、刻梦窗词、刻粟香丛书、刻常州续词录、刻何诗孙诗稿及晏词、印黄克强词、广州开书局刊书、刻书译小说及译史、印冯焕章日记、刻沈文起左氏补注沈西庄孔注辨伪、印国朝词综补五十八卷、观古阁丛刊北江先生集经世文编、印佛书 。
3、编著书的资料
蓼园词选、丛书书目汇编、丁氏诂林、吴湖帆八声甘州等词、輶轩书、绘渤海图、刘子庚名家词集、果报录、张文襄遗稿、廖平拟左传经律长编、劝学编、邵瑞彭诗词书札、洪宪历书、叶恭绰书札诗词、张佩纶管子大义及庄子微言、朱一新春秋述义规过考信、樊增祥之书札及诗、赵椿年搜集金石文字拟汇为一编、赵叔雍词综集。
4、文化教育机关的资料
广东广雅书院、东方图书馆、康有为办时务报、刘岳云办商务报、在上海筹设图书馆、同文馆改为译学馆、制造局设翻译馆、热河故宫古物、胡元倓函拟办大学。
5、近代人物和人物关系资料
赵氏藏札涉及众多在晚清史、民国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赵氏与张之洞、张謇、陈宝箴、黄体芳、谭钟麟等多人保持着父子或祖孙几代人的交往。
6、文化教育方面的史料
如张之洞《为粤省开设书局折》就较详细地提供了广东首开书局的数据。开篇先讲办书局之意义“刊布经籍,乃兴学之要务,致用之本原。近年江、浙、楚、蜀诸省,各设书局,刊行甚多,广东岭海名区,人文荟萃,此举未备,殊为阙如。”其次讲如何解决经费问题“惟是此举经费繁重,粤省兵食艰难,不易筹划,查本衙门,向有海关公费一项,本部堂到任以来,一概发交善后局,专款存储,涵充公用,今即将此款提充书局经费,专刊经史有用之书,即在菊坡精舍设立书局。”最后是关于书局的人事安排“委蒋署运司总理局事,委候补知府方功惠提调局事,延请顺德李学士为总纂,南海廖太史延相,番禹梁太史鼎芬,番禹陶孝廉福祥为总校。已备具书帑,专往延聘,其分校收掌各员由总理提调博访通人,亲往延订,择日开局,并将详细章程。议拟详定,略仿锺前运司刊刻各书办法,参酌尽善,总期事事核实,屏除浮冗,是为重要。”
7、诗词、戏曲、梨园资料
赵凤昌之子赵尊岳早年随词学大家况周颐、朱祖谋等学习填词,与民国间许多词学家和教授学者都有书信往来和诗词唱和。同时他还酷爱戏曲,和梨园行熟稔,与梅兰芳、程砚秋及为其写剧本的金兆棪、罗惇曧、齐如山等有较深的交情。
8、家族史资料
藏札中还有数量不少的亲属间的通信,或问候或讨论家事,含有大量家族史的信息。对于研究赵凤昌其人及赵氏家史家谱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难得的数据。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是江苏武进赵氏家族子弟,赵凤昌侄孙,《赵凤昌藏札》中收有赵元任家书两通。
根据当年有关专家对赵凤昌藏札所含史料的分类,可以知道这批藏札几乎涉及晚清至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事件,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史料大观
赵氏父子交游广阔,出身名门,藏扎中信函几乎涵盖了当时主要的社会名流。
辛亥前后革命人物:孙中山、杨锐、黄兴、陈其美;
民国间政界、实业界人物:汪精卫、熊希龄、冯国璋、汤化龙、汤寿潜、唐绍仪、盛宣怀、黄郛、沈恩孚、张謇、伍廷芳、宋教仁、萨镇冰、黄体芳、袁昶、梁敦彦、倪文蔚、龚易图、张之万、岑春煊、陈宝琛、陈宝箴、蒋方震;
著名书画家:吴昌硕、王仁东、叶衍兰、庄蕴宽、王秉恩、谭泽闿、吴湖帆、陶浚宣、郑孝胥、陈乔森;
学者及作家:刘鹗、沈增植、张佩伦、廖平、杨守敬、李瑞清、缪荃孙、王韬、张元济、孟森、严复;
外交家:许景澄、伍廷芳;
满清官员:张之洞、胡林翼、彭玉麟、端方;
诗人:陈三立、樊增祥;
文化教育界:王懿荣、黄遵宪、章太炎、章士钊、黄炎培、叶恭绰、况周颐、朱祖谋、龙榆生、夏承焘、陈衍、仇采、程颂万、邵瑞彭、郑文焯、屠寄、辜鸿铭、许宝蘅、罗振玉、张君劢、赵元任、朱一新、梁鼎芬、胡元倓;
民国时期藏书家:邓邦述、潘承厚、徐乃昌、丁福保、潘祖荫;
民国时期梨园名家:王瑶卿、王凤卿、朱素云、程砚秋、金兆棪、罗惇曧;
与赵尊岳有来往的汉奸文人:梁鸿志、王揖唐、王克敏、汤尔和;
佛教界人物:印光法师、林大任、陈裕时(陈圆白)识本;
与赵凤昌藏往来书信的许多历史人物虽经岁月流失渐被淡忘,手迹墨宝也在战乱和运动中不知所终,其稀缺更是无处可觅。例如梁敦彦是首批留美幼童,曾任外务部会办大臣兼尚书,民国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2007年春,梁家后人八十多岁的梁世平先生特意从香港来到国家图书馆查看赵凤昌藏札中的梁敦彦手迹,他谈到他们家已经没有前辈的任何手稿墨迹了,他回去后要把这些复制件彩色放大挂起来。又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以及许景澄、袁昶等人,在青壮年就被清政府杀害了,家人朋友都受牵连,他们的书札很难保留下来。若非赵凤昌藏札,今人何由得见他们如此多的珍贵书札手迹。
在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中,民国时期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的手稿都有。独缺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手稿,而他长期居住美国,无法征集,十分遗憾。在整理《赵凤昌藏札》中,意外发现了赵元任的手迹。作为武进赵氏后人。留过洋的赵元任用钢笔竖写给叔公赵凤昌的信札被精心保留下来,弥足珍贵。信中所谈及话题宽泛而深入,反映了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的历史背景下,赵元任对祖国事务的关注以及对叔公的信任、崇敬和倚重。
赵凤昌藏札不仅所涉人物众多,数量巨大,而且装帧大方,保存完好。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各色花笺素笺纸,书写着同时期著名人物和书画家的行、楷、草、隶各种墨迹,的确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既是年代久远、存世稀少的珍贵文献史料,又绝对是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精美文物。
收藏风波
赵凤昌去世后,这批藏扎保存在惜阴堂。抗战胜利后,因为赵尊岳的附逆,惜阴堂作为敌产被没收,但是允许家属把衣物、书籍带走。赵尊岳夫人王季淑亦为著名女史,对书很重视,丢掉是不行的,乃租下愚园路岐山邨一屋存放取出的书籍、信札等。不知不觉过了十几年,可能由于不胜房租负担或其它考虑,王季淑决定处理掉这些书籍,她将大部分书籍捐给上海图书馆,小部分交赵凤昌元配洪夫人之女赵汝欢保存。因此她雇三轮车分批将书籍从岐山邨运到安亭路七十一号三楼她住的公寓里加以处理。王季淑认为“文管会都是老先生,最懂这些东西,会把书保护起来的。”
后来藏扎由文管会交给上海图书馆保藏。1955年,北京图书馆请调藏扎部分信函作为研究辛亥革命的史料,后因为中央有关机关常常用这批资料,经文化部协调,上海图书馆决定拨归《赵凤昌藏扎》为北京图书馆入藏。
学术评价
鉴于《赵凤昌藏札》所特有的多重价值,国家图书馆与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连手对其进行了全面整理并全部影印出版。将封存多年的私人藏札变成方便广大学者和读者硏究学习的史料文献丛书,这对于促进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民国史的硏究,订正以往文献的谬误,梳理一些历史谜团,更全面、细微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以及更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无疑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