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寿堂
颐和园内建筑物
介寿堂位于颐和园排云殿之东,原为乾隆年大报恩延寿寺慈福楼基址,光绪时改建后更名。
历史沿革
介寿堂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光绪二十年(1894)完工。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行大修,工程为粘修五间前殿、五间后殿,插补盖瓦,补安装修前后全无存板窗、洋玻璃纱屉帘架,楼风阁,栏杆罩,炉坑板,补安内里栏杆罩、碧纱橱、供案、木床、归安走错阶条踏垛。前后殿东西耳房插补盖瓦,安装修。粘修垂花门,插补盖瓦、找补勾活、修理天沟、装修补安屏门,粘补大门,归安阶条。粘修前后殿西山转角游廊,插补盖瓦、找补勾活,装修无存坐凳栏杆横眉花牙屏门窗桶玻璃并木拍子。粘修东墙外库房一座九间,插补盖瓦、找补勾活,补安装修无存隔扇帘架楼风阁玻璃窗纱屉鸡腿罩。
1931年补修后,1932年整组建筑作为甲等房出租,建筑内安装卫生器具,过厅西耳房改浴室。1951年至1966年,由租户负责承担介寿堂的油饰整修,增建锅炉房和厕所,拆改室内装修,增卫生暖气设备。1959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秘用东13间,将院落与介寿堂打通,改变了内部结构。1971年,全院整修,部分房屋加双层玻璃。1993年全部建筑整修。
环境布局
转轮藏南、长廊北面为介寿堂,是一组坐北朝南的住宅式四合院建筑群,在原清漪园慈福楼建筑基址上改建。乾隆时始建的慈福楼为正殿面阔五间、层后照殿三开间。新建的介寿堂分前、后二进院带东西跨院,建筑形式变动较大。
建筑结构
介寿堂南入口垂花门,建筑面积20.94平方米,一殿一卷悬山顶,彻上明造天花,苏式彩画。方砖地,方柱,方鼓镜柱础。前檐两扇攒边门,有石抱鼓。后檐四扇实塌门。左右与白粉院墙相连,墙上饰什锦窗。砖砌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带式台阶五步。
正殿介寿堂在前院内,南北朝向,面阔五间,前后有廊。建筑面积181.1平方米,高2.99米。硬山式屋顶,灰色筒瓦。圆柱,圆鼓镜柱础,金砖地面,木方格天花,绘苏式彩画。檐柱间悬挂“介寿堂”匾额,原有楹联“寿永山河升恒日月,祥临斗极景庆星云”。堂内楹联“介三岛十洲特开胜境,愿千秋万岁长驻韶光”。堂外前、后檐明间装修四扇玻璃门,中间带帘架门。砖砌台石角柱台基,垂带式台阶。堂内装修碧纱橱,横披窗。次间后檐外侧廊中有火道。殿的东、西各连接一座耳房。
介寿堂东、西配殿各五间,前后有廊。硬山式屋顶,木方格天花,苏式彩画。金砖地,圆柱,圆鼓镜柱础。前檐明间安装四扇玻璃隔扇门,中间帘门。砖砌台明石角柱,垂带式台阶。“千年露结蟠桃实,万顷波澄若木枝”。室内装修碧纱橱,横披窗。东配殿楹联西配殿楹联“园中草木春无数,湖上山林画不如”。与介寿堂东西配殿相连的转角游廊各有22间,两面坡顶,彻上明造天花,绘苏式彩画,方砖地,方柱,方鼓镜柱础。前后檐装修坐凳嵋子,倒挂嵋子。砖砌台明石角柱台基。游廊北面衔接后院的东、西配殿。
介寿堂后院北殿面阔五间,建筑面积151.8平方米,高3.14米,前后有廊。硬山顶,木方格天花,苏式彩画。木板地,圆柱,圆鼓镜柱础。前檐明间装修四扇玻璃隔扇门。后檐砖墙有什锦窗。砖砌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带式台阶。室内装修鸡腿罩,横披窗。东、西各相连一座两间的耳房。北殿的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后有廊。硬山顶,金砖地,苏式彩画。前檐明间装修四扇隔扇门,垂带式台阶。室内装修鸡腿罩,碧纱橱。西跨院中三间北房,硬山顶,苏式彩画,圆柱,圆鼓镜。前檐装修四扇隔扇门,中间带帘架门,条石台基,垂带式台阶。室内装修均为鸡腿罩,有横披窗。为步步锦。青石阶东跨院中的13间建筑,坐东朝西玻璃窗,上方格窗。砖砌台明石角前面有廊,硬山顶。前檐檐里安装下如意台阶。介寿堂外东面九间建筑,坐西朝东,硬山顶,苏式彩画。前檐装修步步锦,隔扇门、支摘窗。砖砌台明石角柱,如意台阶。
参考资料
颐和园介寿堂.中国旅游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4 17:2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