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凤鸣粤剧团是成立于1956年的剧团。
仙凤鸣概述
仙凤鸣粤剧团是由任剑辉和白雪仙所创,并邀请靓次伯与梁醒波担任武生及丑生之职,更邀得唐涤生为「仙凤鸣」编剧,可惜唐涤生于「仙凤鸣」第八届上演〔再世红梅记〕时,不幸逝世,故此,「仙凤鸣」在第八届后停演了两年,并且为第九届演出作筹备,而第九届演出的剧目〔白蛇新传〕,是唐涤生生前准备已久的剧目,遂把他已搜集的资料,交与编剧家叶绍德整理,完成唐涤生的遗愿。
演罢此剧,
任白虽未有宣布退出舞台,但似乎已有退隐之意,只是全心栽培参与〔白蛇新传〕的新人,并为他们组织「
雏凤鸣」。直到六八、六九年,才再踏足舞台,为湾仔街坊福利会筹款演出〔紫钗记〕、〔帝女花〕、〔琵琶记〕等剧目。之后,又静了下来。及至七二年,因「六一八」水灾筹款而在电视上演唱了〔帝女花之香夭〕及〔李后主之去国归降〕。自此之后,「仙凤鸣」已没有再作任何演出了。
「仙凤鸣」一连演了九届,剧目如下:
第六届:《九天玄女》
第九届:《白蛇新传》
造就传奇
「仙凤鸣剧团」的寿命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年(1956-1969),可是却为香港粤剧史上留下一段灿烂的回忆,不但在推动粤剧改革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也留下许多优秀剧本,至今历演不衰。
诚如白雪仙在回顾「仙凤鸣剧团」时所说:「任姐、波叔(梁醒波)、四叔(靓次伯)、唐哥(唐涤生)和许多不同行当的专才,竟能在一段不短的日子里,聚在一起。而他们的艺术造诣,又刚好到达顶峰。……他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行当里,都曾下过几十年功夫,但他们还不断地琢磨,揣摩角色的举手投足、扬眉瞬目,声情俱在。……在『仙凤鸣』的演出中,他们仍能努力不懈地互相配合,在整个演出前後,他们更会提出无数宝贵意见,目的是为了使戏演得更好。」
结合文学
的确,任白和「仙凤鸣剧团」已是密不可分,他们最大的改革和成绩,就是将粤剧表演艺术和中国文学作品互相结合。「仙凤鸣剧团」由第一届起,每一届的演出都推出新剧目,大部份由唐涤生编撰(最後一届的《白蛇新传》由於唐逝世,而改为集体编导),内容大多取材自包括元曲、杂剧、清代戏曲等文学作品。
如《牡丹亭惊梦》、《紫钗记》改编自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蝶影红梨记》改编自张寿卿的《红梨记》;《帝女花》改编自黄韵珊的《倚晴楼戏曲》;《西楼错梦》改编自袁于令的《西楼记》;《再世红梅记》改编自周朝俊的《红梅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本身辞藻华美。经过唐涤生的生花妙笔,加以整理改编,保留戏剧故事和文学特质,同时又有朱毅刚、朱庆祥、王粤生等人的配合,根据歌词或创作或由古曲编写出优美的乐曲。
如《帝女花》之《香夭》为古曲《塞上曲》中之《?台秋思》;《紫钗记》之《剑合钗圆》为古曲《浔阳夜月》(即《春江花月夜》),现已成为经典名曲。加上诸位演员们的排练、交流,不断检讨和修饰,精益求精,仿如千锤百鍊,去芜存菁。每一个剧本都能为观众所喜爱。
同时「仙凤鸣剧团」还引入京昆剧的身段、功架和音乐、服装,加上新式的布景、灯光以及特别效果,大大提高了当时粤剧的艺术水平,对於传统的粤剧观众来说,新鲜且很具吸引力。所以,尽管有些老戏迷对於那些典雅的词曲未能完全明白、懂得欣赏,但任、白、波等诸位的大老倌地位,加上剧目中的浓郁戏味,传统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令观众容易投入。因此,反而容易进行改革,带动粤剧观众,提升他们的欣赏品味。
推至大众
「仙凤鸣剧团」还有另一项意义重大的成绩,就是扩大粤剧的观众群,特别是与文化界、教育界以至专业人士建立密切关系。「仙凤鸣剧团」的主事者特别是任、白(严格来说是白雪仙)对粤剧艺术的认真、执著和开放的态度,她们希望将粤剧加以发展、丰富和推广,所以不但广泛研究中国的舞、各种戏曲以至舞台表演,更到处学艺。如孙养农夫人、张淑娴、沈学礼、胡春冰等,都成为她们的顾问和老师,兼容并蓄。
每次演出後,她们到处徵询意见,并与文化影视界举行各种聚会,希望做到集思广益,甚至到学校推广,於是吸引了一批平时不看粤剧的观众,有些後来更积极的参与和帮忙推广粤剧。
也因为这样,「仙凤鸣剧团」聚集一大群的粤剧爱好者,成为粤剧界的一个传奇,他们所演绎的剧目和角色,至今依然为大家所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