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河西走廊中段,黑河水与合黎山
相会的地方,
临泽县板桥镇东柳村一隅的大漠绿洲中,深藏着一座历史悠久,气势恢宏,香火鼎盛的道家古宇,这就是闻名河西的两千年古刹仙姑庙。
相关介绍
历史背景
仙姑庙,始建于公元前约一个世纪。亘古以来,由于诸多民族争夺河西互相征伐,仙姑庙几经兴衰,数易其址。仙姑庙,坐落在明清旧址,修葺重建于二十世纪末。其规模、布局、建筑风格、雕塑彩绘,供奉神位,融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基调,充分展示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民族心态和河西走廊东西方文化相交融的特色。“仙姑娘娘”(西夏时曾封为贤觉圣光菩萨)则是这种多民族、多地域、多宗教文化现象塑造的公共女神,造就了香姑庙久经不衰,香火兴旺,闻名遐迩,多民族敬仰的历史文化地位。
当代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部旅游热线的开拓,丝路古道游人不绝。凡来
河西走廊探古寻幽的旅游者,必到仙姑庙一游。这里交通便利,名胜古迹举目可见。长城烽燧,寺庙奄观,名山圣水,丝路驿站连成一线。游仙姑庙的客人,或从历史文化名城
张掖出发,或自临泽县城始足,东西两道都是清一色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东道途径十里行宫,过山丹桥,经
北武当山,掠牛魔王洞,眺
羊台山到
板桥堡;西路在临泽县城瞻仰“红西路军临泽烈士陵园”以后,途径大月氏定居并设牙帐的“昭武城”遗址,跨黑河桥与东路相汇于板桥镇张高公路。一路林荫夹道,鸟语花香,车绕山行,水环路回,尽可领略河西山乡情韵,饱览“塞上江南”,“花果之乡”的秀美风光。
车过板桥堡4公里,左水右山,林木参天。游人举目眺望,仙姑庙象一朵圣洁的莲花,那刺破蓝天的舍利牙塔,酷似莲花蓓蕾,鳞次栉比的庙宇殿堂好像有序叠嶂的莲盘,绿树浓荫似流水荡漾,地气升腾,佛光普照,一派仙境,令人神往。
由来
仙姑庙由来已久,确切建庙时间尚无有考。据史料推算,可朔至公元前一个世纪之前,比张掖大佛寺早1000多年。
据民间传说,仙姑原系西汉张掖郡人氏,其父为郡守部下一武吏,因对夷交战失利削职为民,便带独生女香姑隐居在现临泽合黎山下改行行医。聪慧的香姑随父潜心学医,利用针炙和中草药为穷苦百姓治病消灾,深得民心,在板桥一带名声远播。
黑河南岸的民众,慕香姑医术高明,也常到北岸向何氏父女求医治病,苦于黑河水旺,交通不便,时有落水之人,香姑立志在黑河架桥一座,方便南北交通,造福两岸百姓。当时,匈奴人盘踞邻近的
内蒙古大草原,冬春之际,驱牛羊骆驼在黑河饮水,偶有病患者也到何氏父女处求医。父女俩不仅是河西内地穷苦人家的消灾救难者,连匈奴人也对何氏父女敬仰十分。
一年秋季,匈奴右地王爷爱子四王子,奉父命到黑河南岸以牛羊贸易粮食、茶叶、瓷器,返回时四王子不慎自船上跌人黑河,船老大相救出水,经何氏父女拯救复生,王爷以重金相谢,何氏父女对金银坚辞不受,道出了欲在黑河建桥但缺乏木料的难处。该王因黑河缺桥险失爱子,鼎力支持何氏父女修桥梁便交通的美意。何氏父女深受鼓舞,昭示民众共同为修黑河桥出力。数年之后,两岸百姓准备大量修桥钱物,匈奴王子又派人自东大山运来百棵松木,解决了极其可贵的桥梁之材。正待动手修桥,昭武通司看出修桥有油水可捞,特别看准何氏父女是摇钱树,以阻挠修桥为手段,胁迫香姑嫁给其子。以造福百姓为宏愿的香姑,为实现修桥的目的,口头答应桥成之日与昭武通司之子成婚。黑河桥竣工之日,昭武通司前来逼婚,香姑了却了心愿,投河自尽。黑河两岸的百姓包括邻近的匈奴为纪念香姑功德,在板桥柳树堡(现
古长城以北)建庙一座,取名“仙姑庙”。
待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强盛的匈奴盘踞河西而不足,不断向东扩张,骚扰汉家
江山。汉武帝差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十万西征,自成纪长驱2000余里,直捣匈奴老巢,浑邪王大败北循,休屠王率部降汉。得胜而归的霍去病将军草粮不足,绕道东进,意欲到昭武一带接济粮草。汉军行至黑河岸边,风大浪急,不能过渡。霍去病下令安营扎寨,待风平浪静再行渡河。浑邪王得报此信,卷土重来,欲诛人困马乏的汉军于黑河北岸。千钧一发危难之际,霍去病抱着宁做黑河鬼,不当匈奴囚的必死决心,率部渡河。突然,黑河上空祥光一道,显出一位仙风道骨的女菩萨,拔下鬓边银簪扔向黑河,六月里的黑河水居然架起一座冰桥,霍去病挥师而过,浑邪王紧追不舍。匈奴人马刚到桥中,一声爆响,冰桥崩毁,匈奴军马跌入黑河,作了水中之鬼。霍去病回朝奏明汉武帝,皇上颁旨一道,封香姑为“平天仙姑”,传令“大其庙”。为香姑重修大宇,再塑金身。仙姑庙二次重修。规模渐大。
浑邪王败北,其心不死。时不时派人到汉室边境窥测。其部下一个头目,名曰绰什噶,也算一个封疆小吏,一日领兵到仙姑庙打围。见此庙比前更加宏大,甚为惊奇,派细作打探,方知仙姑显化救汉兵之后,朝廷下旨重修新庙。绰什噶生性狂妄,对着仙姑娘娘金像大施淫威,撕扯仙姑裙裾,被其长子丹金台吉劝阻之后,绰什噶坐在庙门歇凉,左耳发痒难忍,叫左右拿来一支箭头掏痒,忽然一股清风将一扇庙门刮倒拍在箭杆之上,其箭从绰什噶左耳横穿而过,一命鸣呼。绰什噶十个儿子,除丹金台吉守候父尸,其余九人为父报仇,进庙放火,不期大火封门,绰什噶九子放火自焚,连同庙宇一起葬身火海,化为灰烬。二次重建的仙姑庙又一次被毁。绰什噶及其九子丧身仙姑庙,独有丹金台吉领兵返回,向老母禀报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其母悲情恨意并发生根,恨透了仙姑。殊不料第二日,全部落大大小小全都卧病不起,有的浑身发肿,有的头大如盆,还有的浑身起泡,死者无数。同时,牛羊骆驼也横陈山野,水草不食,成群结队的死亡,整个营盘臭不可闻。丹金台吉心有灵犀,挣扎到帐蓬外仰天祷告,但见空中祥云缭绕,五色毫光中仙姑娘娘端然肃立,丹金台吉虔诚叩拜,乞求仙姑大发慈悲,饶恕部族毁庙罪过,许愿为娘娘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翌年起,草原上生机复现,人畜逐渐转危为安。有口无心的匈奴人见灾难过去,草原安宁,全不把对仙姑娘娘的所许之愿放在心上。一日丹金台吉叫一小卒备一匹白马到后山游玩,小卒套住白马,正给马戴笼拴缰,忽见白马脖子上盘一条碗口粗的黑蛇,吓的小卒魂飞魄散,急报丹金台吉。丹金台吉不信,又命其卒备枣骝马来骑,小卒套住枣骝马,枣骝马的脖子上又是一条花蛇。丹金亲赴马场,只见马场遍地是蛇,五颜六色,大小各异,牛、羊、马、驼身上大都有蛇缠绕,见丹金近前,纷纷拱着身子张口吐信,吓得丹金连滚带爬逃回帐房。坐犹未定,只听身子下边“蝈哇”一声,钻出无数只蛤蟆、蛇蝎、蜈蚣,丹金魂不附体,禀告其母,其母不信,让丹金喝碗茶后,陪她同去看视。丹金刚喝一口茶,满嘴喋卿卿钻出无数蝎子、蛆虫、蛤蟆,其母目睹其景,着实吃惊。丹金台吉深思细省,是自己给仙姑娘娘许了空愿,惹祸招身,决意为香姑娘娘还愿修庙。其母心中不悦,历数香姑死己丈夫,焚己儿子,祸及草原的仇恨。丹金向其母细说了本部落焚了娘娘庙宇之后,人畜遭瘟,他向娘娘祷告许愿,娘娘不计前嫌,拯救了草原,应吸取教训,践行诺言,为娘娘还愿。其母听丹金之言,约定当日出门叩拜,如她真见娘娘显灵,方可相信。言毕出门,果然仙姑娘娘头戴缨络风冠,身穿五色霞帔,立她面前。丹母一见,又怕又恼,挥刀砍向娘娘,娘娘不躲不避,足下一朵祥云,托娘娘冉冉升天。丹母执迷不悟,吩咐士卒箭射娘娘,一时间乱箭纷飞,密如雨点,可是上天之箭,分毫不伤娘娘身,落下地来倒变作冰雹、石头砸向射箭之人,放箭士卒全部折骨断筋,死于非命。丹母见势不好,拔腿向帐房逃跑,恰恰空中落一磨盘大的巨石,将其打作煎饼。丹金台吉将其母火化安葬,再不敢怠慢,赶了二十五匹好马,二十六头耗牛,八峰骆驼,四十只滩羊共合九九之数,带上僧侣为娘娘还愿。行至汉家边关,说明为娘娘修庙还愿的由来,请求汉人帮忙。边官见丹金台吉情真意切,仙姑娘娘又是本土神灵,收下丹金牛羊,答应重修仙姑庙,丹金作谢而回。边官受匈奴托嘱,将牛羊卖了300两白银,筹备砖瓦木料,选吉日破土动工,三月之内在边墙以外续建香姑后殿一座,汉匈两族,同拜共敬,从此仙姑庙香火更加鼎盛,众生感应更加灵验,边境也比较安宁。
到明弘治年间,匈奴窥见河西丰饶,予谋进犯,一群匈奴士兵从仙姑庙前经过,忽闻庙内有刀枪剑戟之声,以为内有伏兵,邃点火烧庙,仓皇逃窜,未伤我内地一草一木。附近百姓因娘娘救了一方民众,又为娘娘新修庙宇,但规模较小。至嘉庆十七年间,巡抚杨博巡视边关,自仙姑庙经过,忽闻仙乐缭绕,半空中似有笙箫细吹细唱,举目仰望,云端里立一位头戴缨络风冠,身穿五色霞帔的女菩萨,渐渐升天而去。杨博回到衙中,方知此地有仙姑庙一座,供奉仙姑娘娘,感应灵验,遂到庙中一游。进得庙来,但见娘娘神像与空中所见无二,方信此庙威灵。因见庙宇矮小,发愿心捐赠银两,将仙姑庙重新修盖一番。
嘉靖四十三年,昔日烧庙匈奴又来侵犯边关。走到仙姑庙,见所烧之庙不仅存在,且比原来更为森严,未闻当年剑戟之声,断定内无伏兵,便进庙探视,点燃殿中宝帐匾牌,眼看中梁着火,方出庙安营扎寨。将至半夜,只见月星隐曜,阴云四合,伸手不见五指。忽听营外喊声四起,杀声震天,似有千军万马从天而降,吓得匈奴人不及甲,马不及鞍,纷纷提刀拿枪乱砍乱杀,至天色微明,才发现不见一个汉兵,大半夜都是匈奴人自相残杀,死者不计其数,匈奴方知仙姑娘娘显圣,遂不敢再来犯汉家边界,仙姑庙从此只有扩建修善,积淀起洋洋大观。
据仙姑庙碑文记载,天启四年,甘州巡道郭总兵求子应验,为仙姑庙增修前殿。崇祯九年,巡抚白某,求娘娘保佑爱女,如愿以遂,又发愿捐奉为仙姑庙增修配殿三间。明万厉年间,抚台大司马候公巡视河西,到仙姑庙内,阅匾牌宝帐,读碑文记实,对仙姑肃然起敬,公见庙宇狭小,不足敬仰之意,委托平川守备王经,续建禅房三间,厢房四间,山门一座,并予彩绘美化,还令其随从卫兵在庙内外空地栽植树木。天启三年,守备徐承业谒仙姑庙,见庙宇颓废,募化艰难,许公拿自己的俸银,雇用民夫,创修正殿一坐,抱厦三间,重建土地山神二祠,并立碑坊石碣。仙姑庙大规模修缮于1919年,时主持韩道士请来张掖巧匠杨泽,泥木工、塑匠、画师共四十多人,临泽全县分区、乡、保、甲抽派民夫;县境以内三十六渠,摊派木料,重修了仙姑殿和三佛殿及殿堂厢房,山门碑坊一一进行修葺,历时三载,于1921年竣工。开光之日,张掖名士杨子和敬奉一米五高的铁铸狮子一对,立于仙姑殿两侧,仙姑庙一成大统,誉满河西。只可惜,这座历经2000余年,荟萃了七朝八代的闻名西部边陲的两千年古刹,于1952年在破除迷信的浪潮中予以拆毁。今人闻之,如不扼腕相惜。
建筑
弥勒佛
自张高公里向北,循农家幽径200米之遥,其间翻一座平缓的鳞状沙丘,即至洞开的山门。游客入内,但见一尊高大从容,慈眉善目,满脸堆笑的大肚弥勒佛仰坐相迎。无论你是士农工商、公务人员,还是师者学子,富人穷汉,是重任在肩,心事浩繁,愁肠百结,还是有难言之隐,弥勒佛的容天大肚,可掬笑面,如一缕青风,能扫你满腔忧思,卸你千斤重担,使人抛却一切世俗烦恼,菩提之心油然而生。诱人静心提神,渐入仙姑庙深堂大殿。
深堂大殿
金刚殿是仙姑庙第一个殿堂。殿门正中高悬“仙姑禅林”匾牌,东西两侧塑造密迹金刚二位(哼哈二将),形象威武高大,线条流畅生动,工艺造形精湛,系全庙守护尊神,专司守护之职。
前院
穿金刚殿即入仙姑庙前院。主建筑为“天王殿”。门首左右一对石狮守卫。殿内次间供四位天王,一为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瑟琶守护国土;二为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令人增长善根;三为西方广目天王,左手持宝珠,右手握龙,静眼观世,护持众生;四为北方多闻天王,左手托金塔,右手持伞,荫蔽民财,多闻福德。大殿正面,供奉弥勒佛与三周感应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其中尊天菩萨手持
金刚降魔杵,面向主殿护持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遥相对应,其鼓直径为1.8米,钟重500市斤,为全庙最高司号法器。
中院
中院主建筑大雄宝殿为全庙主殿,建筑结构为五转七殿式,分二层楼。大殿门前置有高三米,直径1.5米的宝鼎一顶,分三层,悬十八个铜铃。门前阶下有高三米的石灯一对,内燃长明烛蜡,阶上正中安放大香炉一顶,终年香烟不绝。灯烛恍惚,香烟燎绕,烘托得大雄宝殿扑朔迷离,神秘莫测。仰观大殿,一二层正门上高悬“大雄宝殿”矩形大匾,黑底金字,肃穆端庄。上下东西还有各色匾牌12块,其中“香姑重现”、“古刹生辉”格外醒目。正门明柱上书“现自在身愿众生共度慈航早超苦海,救将来劫望我佛宏施法雨力挽狂澜”楹联一幅,导游人烧香进殿。宝殿之内,大佛居中,众神聚会,各司其职,各就各位。正中供奉“三宝佛”,主为娑娑世界释迦牟尼佛,左有东方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右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三宝佛中间,释迪牟尼左右,还塑有其弟子两位,长为大弟子迦叶尊者,次为小弟子阿南尊者侍奉其师。大殿左右两侧十八罗汉神情各异,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再往后觅,殿东北角树立着文殊菩萨,西北角树立着普贤菩萨。被国人奉为忠义楷模的关云长大帝,在大雄宝殿的东南角站了一席之地,持刀而立,看来在佛祖面前,他仍在履行忠义之责。佛祖背后,后门正中,观音菩萨与释迦牟尼相背倒座,左有善财童子,右有龙女相侍名为倒坐观音殿。该殿虽小,少雕塑,多壁画,前画善财童子53参天,后画30诸天。细观其画,构图简练,线条流畅,立意明确,色泽绚丽,与前殿的雕塑 彩绘融为一体。
大雄宝殿后面是全庙最为高大建筑物,名为“鸠摩罗什舍利牙塔”,供奉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先秦河西地区著名的大法师,足迹遍布河西走廊,翻译手抄过大量经卷,为
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过杰出的贡献。鸠摩罗什塔内藏有该法师舍利子一颗,为今日仙姑
庙镇庙之宝,为此该塔建有四层,高36米,某中第二层供有一尊汉白玉雕刻高达2米的鸠摩罗什像。三层供有释迦牟尼说法讲经像,内藏乾隆大藏经(计168册)、大涅盘教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涅磐经、椤严经等共千册万卷。四层为塔顶,供奉一尊阿弥陀佛木雕坐像,佛目远眺,静观天下生灵万物。
走下鸠摩罗什舍利牙塔,览仙姑庙的游客方兴未艾,大都会向导游送上征询的目光。导游会心会意,颔首向东将游客引进东院。原来新建的仙姑庙专为仙姑娘娘修造了一座别墅式的殿堂,殿前一联,万人吟咏,其联曰:“仙姑设桥渡汉兵,神功默佑显威灵”。殿小神大,游人众多,敬香许愿者摩肩擦背。端坐神位的仙姑娘娘有常人的平易,仙家的风骨,有御赐皇封的地位,保国安民的功德,特别是仙姑系本地本土修道成仙之人,汉朝以来,多次显灵保国安民,救苦救难,人们对她格外可亲可信,为仙姑庙树起了一座不倒的丰碑,其它神灵在这里均沾仙姑之光。走出仙姑殿,人们对宗教文化的底蕴难免有新的感触。宗教文化并非能以愚味无知概而论之。一庙一寺,一神一仙,金石土木的化身是人造的,它代表人们的向往和心态,剥去宗教神化的虚伪外衣,其中多为与人为善,救困扶危,行善积德,爱国爱民,匡扶江山社稷的深刻内涵,仙姑庙的独特文化魅力正在这里。
离开仙姑殿,重返庙院,人们回到真实的天地,对仙姑庙幽雅清静的环境才有暇欣赏。全庙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80米,占地面积200亩,朱墙黄瓦环而围之,殿堂布局紧奏合理,两边供出家人饮食起居,诵经打坐,包括治安保卫,法物流通的厢房,整齐有序。前后院落道路全部青砖铺就,一尘不染,门前路旁冬有松柏点翠,春夏蜂蝶戏花,山门场院和西北偏院还有主持僧众栽植的果园,开辟的菜畦,电水齐全,设施完善,那哗哗流淌的机井流水,给古庙平添一股现代化的生气和活力,与“深山藏古寺,僧挑饮水桶”的古诗古画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