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菊圃(1897年7月10日—1989年3月25日),原名仝锡英,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仝庄。曾任国立二十一中学校长,山东省行政学院教育系主任,山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1989年3月25日溘然长逝,年93岁。
人物生平
仝菊圃(原名仝锡英,以字行)1897年7月10日(阴历六月十一日)生于江苏省睢宁县仝庄。少年时在睢宁私塾读书。1910年考入徐州师范学堂。地址在现在的徐州青年路,即公园旁的现青年路小学。班主任为丁熙民,后为刘汉川。当时处于辛亥革命前夕,青年学生要求进步。老师讲日本明治维新,首先抓教育。故教育为立国之本。学生当时争看章太炎他们办的《民报》,爱看梁启超、于右任的文章和诗词,仝菊圃当时即矢志终身为人民教育服务。
1911年仝菊圃毕业于徐州师范学堂,毕业后即回睢宁执教。以后去邳县师范、江宁师范执教。接着受陶行知之邀,于栖霞山晓庄师范教课。此时他深受陶行知、陈鹤琴之影响,更决心终身致力于教育救国。他着重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一道访问农民,自己种蔬菜,参加农活劳作,和栖霞乡的农民打成一片。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受开封师范之聘,为教务主任。陶行知等进步人士已随国都西迁去武汉、重庆。十月份,国民党军相继丢弃归绥、包头、石家庄、邢台、德州、娘子关等地,开封已变成抗日前沿。于是开封师范便向西南山区镇平、石佛寺迁移。学生中大多是开封等地青年,此时苏北一带青年也纷纷向信阳李宗仁办的青年军团投奔,一部分学生便进入开封师范。
1941年,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王仲廉(江苏萧县人,现为安徽萧县)为了收容流亡青年读书,免得学生投向新四军,在太和县以一个团的军需给养办起鲁苏豫皖边区战时中学。校本部设在太和西郊徐禅堂。主要招收沦陷区青年,以丰、沛、萧、砀、邳、宿、睢、铜青年为最多,其次是安徽的五河、泗县、凤阳、蒙城、亳县、涡阳的学生。也有少数太和青年冒充沦陷区青年通过关系进入的。当时王仲廉任名誉校长,他的高参丁熙民负责校务。
随后,抗战形势愈来愈严峻,山东省的鲁涤平,江苏省的韩德勤流亡省政府皆设在太和县,边区中学膨胀到无法容纳,于是王仲廉请示他的高参,四处聘用教师,丁熙民和刘汉川共同推荐仝菊圃。但当时全在开封师范任教务主任。于是派人向开封师范校长王兰阶疏通,请其另选高明,让仝菊圃来边区战时中学工作。经过大半年的奔走,仝菊圃决定放弃安稳而待遇优厚的开封师范,只身带了十几位老师越过平汉线东进了。
1942年8月12日仝菊圃带着开封师范的外语教师庞子衡、音乐教师常静萍、美术教师王公仪和总务人员毕治三、宋荔萍等十几人首途东进。经过八天到了安徽太和县,这时王仲廉、丁熙民和原学校总务主任刘重英亲自上前迎接。
1942年末,国民党以不许军人办学为名,将鲁苏豫皖边区战时中学改名为国立二十一中学。王仲廉不再拨发经费,学校经费改由教育部拨给,学生只有伙食费,其余供给全部取消,学校实行教官制,总教官为黄埔军校毕业的张维纲(即张建三)负责。区队长,大、中、小队长由学生推选。全校共有四十多个班级二千余人,分校本部(高、初中在太和城里)、师范部(在徐禅堂)职校部(在河西村庄)教育部正式任命仝菊圃为国立二十一中学校长。
1943年,平汉铁路为日寇占领,太和被国民党政府划为放弃区,教育部命令国立二十一中西迁。仝菊圃带领一部分高中初三学生和教师徒步西迁镇平,路上危险环生,买通敌伪区响导从敌人守备薄弱点突围而过。
到镇平,借民房居住。借开封师范和小学上课。这时困难重重,王仲廉一反常态,觉得仝菊圃长校后无利可图,便向教育部诬告,造谣说坏话,并推举丁熙民、吴大同为校长,而教育部未准。认为仝菊圃办学有成绩,丁熙民年迈力衰,吴大同不懂教育,因而拒绝撤换。而王仲廉凭借手中有兵权,把仝菊圃软禁起来,不让自由,一面在铁路东的一半学校公然用丁熙民为校长,出布告,代行校长职务。
仝菊圃被软禁后,连家属也不让接见,当南阳镇平危急时,王仲廉总部迁往陕西兰田,这时师生感到危在旦夕,纷纷自谋生路,国立二十一中名存实亡,王仲廉这时才让全先生恢复自由。仝菊圃携家带眷,逃至西安亲友处,他还念念不忘国立二十一中学,觉得应该到重庆汇报一下两年来的变化,自己引咎辞职,多少有个交代。
仝菊圃在危难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到了重庆沙坪坝,把工作经过汇报一通,其实教育部已从国立廿二中(原在阜阳)等学校负责人处晓得内情,只安慰说,军队有兵力,笔杆子斗不过枪杆子,自古而然。工作汇报完毕,不久,日寇便无条件投降,重庆人士正忙于“劫收”,闹“五子登科”发胜利财时,一个个打点行装,荣归故里。当时仝菊圃做个教育方面的接收专员完全有资格,朋友们也有人劝他去活动活动,而书生气十足的仝菊圃不此之图,他说他的妻儿老少还在西安,准备回西安携家回睢宁。于是他先只身东返探听一下,果不出所料,国民党军正准备一场内战。睢宁还乡团在乡里反攻倒算,民不聊生。于是他借住在一同乡布店的小楼上。
仝菊圃在徐州师范教了几节课,叫侄子去西安把家属接来。另外他还不忘教育救国,先从教育儿童入手,办起《中国儿童》这个刊物,自任社长兼总编辑,另外邀约徐北桥、汪承彬、林曙为撰稿人(无稿费)先后出了十六期便解放了。解放后,徐州市委宣传部予以表扬。
南京解放后,曾有人拟推荐仝菊圃去南京做副市长兼管教育,另一方面山东省副主席郭子化函请他去济南担任山东省行政学院教育系主任。他最后决定去济南,对山东省解放初期的教育规划有所贡献。几年后,教育院系调整、行政学院并入山东大学等院校,山东省政府参事室聘他为参事,仍对教育起参谋作用。
1989年三月中旬病重住院时,仍嘱儿子仝大道说:“我无什么遗产给你们,万一我走了,这些文稿你们好好保存,这就是我的遗产,让你大哥整理一下。”1989年3月25日溘然长逝,年93岁。
人际关系
儿子:仝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