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捉刀
汉语成语
代人捉刀(拼音:dài rén zhuō dāo)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代人捉刀”。
成语故事
崔琰,字季珪,原是袁绍手下的谋士,曹操打败袁绍后,兼任冀州牧,将崔琰召到自己的府中。一天曹操从户籍官那了解到冀州有三十万之众,便高兴地对崔琰说:“冀州人口众多,兵源充足,可称得上是大州了。”崔琰回答说:“现在战乱不止,尸骨遍野。冀州刚刚平定,你不去关心百姓的疾苦,却把甲兵的多少当成头等大事,这太让冀州的百姓失望了!”当时曹操身边的大臣听了都大惊失色,曹操却心有所触,当场向他表示歉意。
不久,曹操率兵征讨并州,让崔琰留在邺城辅佐曹丕。曹丕趁父亲不在身边,便无拘无束,经常外出打猎,不理政务。崔琰便规劝他说:“你不要满足于捕获野鸡、兔子之类的娱乐活动,而忘了国家社稷的大事。否则你父亲会对你失望的。”曹丕听后,立即表示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烧毁了猎具、脱掉了打猎的戎服,从此把心思用到政务上。
曹操晚年时,一直在为立谁为太子的问题而苦恼。在曹操的诸多儿子当中,曹丕和曹植是两大热门人选,按照立长不立幼的规矩,应立曹丕为太子,但曹操喜欢曹植,不太喜欢曹丕,但最终还是立曹丕做了太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崔琰支持曹丕。
当时崔琰担任丞相府东曹掾,负责魏国官员的升降考核和人才的选拔。崔琰哥哥的女儿,是曹植的妻子,曹植就是崔琰的侄女婿。按理崔琰应力挺曹植,但崔琰从国家的需要出发选人,公开支持曹丕,崔琰的正直无私和高风亮节,让曹操对他另眼相看。
崔琰身材高大,仪表出众,胡须长达四尺,平时闲居家中也是正襟危坐,极有威严。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震,各游牧民族部落纷纷依附,他们派使者送来了大批的奇珍异宝,并请求面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身材矮小,气派不足,便让身材挺拔、眉目疏朗的崔琰替代自己接见使者。崔琰穿上魏王的服装,正襟危坐,气度高雅。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立在一旁。接见完毕后,曹操派人去询问使者的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相貌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可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成语寓意
故事中,曹操让人代笔,指使别人捉刀,是一种实力不足、内心不自信的表现。曹操自认为样貌不够魁伟,气度不够伟岸,不足以在气势上震慑匈奴人,却不知留下了笑柄。成语告诉人们,一个人的自信、自知很重要,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缺少底气,前进中就没有力量,甚至会萎靡不振,削弱的是自己的实力,留下的是别人的笑谈。
成语运用
“代人捉刀”指代人做事,多指替人写文章。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初编》卷四:“汝代人捉刀,固不得已,若魁某之好杀,断无好结局,且静观之。”
清·夏仁虎《旧京琐记》卷六:“张语于李,谓其好代人捉刀,实则亦无佐证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16:5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