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偿机制
心理学术语
代偿是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代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
幻想型
当人无力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困难,使自己存在于幻想世界,在幻想的世界中得以实现内心的平衡,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因为在幻想世界中,可以不必按照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与逻辑思维来处理问题,可依个体的需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自行编撰。
幻想是一种想象作用,是幼儿必经的生活过程。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所幻想的内容与学习经验有关(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而有不同的内容)。
例如,孩童时期的幻想偏向于玩具的获得与游戏的满足,而青春期少年则偏向英雄式的崇拜。一般而言,凡性情孤僻有退却倾向者,平常又少有自我表达机会,易以幻想解除其焦虑与痛苦。
白日梦是一种幻想,小孩以幻想来处理自己内心遇到的问题,青少年用幻想来编制美好的未来,以逃避现实的冲击。但成年人终日做白日梦,不勇于面对现实,则肯定是一种病态。
如:“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现实社会里倍受欺凌的少女,坚信她有一天可以遇到诸如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帮助她脱离困境。
如:被人揍后,因为无力反抗,幻想痛打敌人以满足自己的报复心理。
自骗机制中的理想化(Idealization)是可以算作是幻想的表现之一,是指对另一个人的特质、能力等做过高的评价,以获得安全感、满足感的现象。简言之即当个人无法应对挫折、痛苦或不满时,就会一种非现实的想象来逃避问题。理想化作用对一个人的安全感有帮助,但会酿成虚幻的自尊,因为理想化作用带有浓厚的自我陶醉色彩。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这也是思维上退行作用的表现。
幻想可以是一种使生活愉快的活动(很多文学、艺术创作都源自幻想中),也可能有破坏性的力量(当幻想取代了实际的行动时)。意义治疗法创立者弗兰克V.E.Frankl(1946),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集中营待了四年之久,他发现能从集中营活着出来的人,与其是否年轻力壮无多大关系,最主要的是对未来有“憧憬”(亦即以幻想未来远景,来支持自己忍受正遭遇的苦难)。
幻想使人暂时脱离现实,使个人情绪获得缓和,但幻想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人必须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并克服困难,才能解决问题。否则经常沉洒于幻想中,而使“现实”与“幻想”混淆不清时,会显现出歇斯底里(hysterical neurosis)与夸大妄想(grandeur delusion)般的症状。
补偿
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不能达成某种目标时,改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代偿这些缺陷,以减轻其自卑感、不安全感,建立自尊,称为补偿(Compensation)。
“补偿”一词,首先出现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的心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理想”(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理想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
人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独特的人格类型。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
就作用而言,补偿可分为消极性的补偿与积极性的补偿。
所谓消极性的补偿,是指个体所使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带来帮助,有时甚或带来更大的伤害。一个事业失败的人,整日沉溺于酒精中而无法自拔;一个想减肥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以暴饮暴食来减轻其挫折;一个被同学排斥的学生,参加不良帮派组织以取得帮派分子的接纳;一个得不到正向注意与关怀的孩子,发展负面的行为以获得他人的注意。
另一种积极性的补偿,运用得当,会带给人以人生一些好的转变。中国成语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句话的涵义就是积极补偿的诠释。
除了上述两种补偿,另有一种补偿方式,称为“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指个人否认其失败或某一方面的缺点不可克服性而加倍努力,企图予以克服,结果反而超过了一般正常的程度。
补偿具有一种向后拉(补救)以防向前倒(失败、障碍)的功效,对个体之心理及行为而言,颇有裨益;然使用错误补偿方式则有害而无益了。
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使用补偿方法来克服缺陷,有人因生理上缺陷(如姿色平庸的女学生),有人因心理上缺陷(如怕别人怀疑她没有女人味的女老师),有人因社会性缺陷(如事业失败的人),有人因过错上的缺陷(如造成二次大战浩劫的人其心理之内疚),而使用各种不同的补偿方式。
参考资料
代偿机制.精神分析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5:28
目录
概述
幻想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