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废言(拼音:yǐ rén fèi yán)是一个
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
成语出处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以人废言”。
成语故事
东汉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春,吴主孙权告示天下:“为了保家卫国,连年征战,使年轻力壮的男子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农田,使父子、夫妻不能相互照顾。对此,我深表同情。如今,中原战火暂息,北方少数民族销声匿迹,四方边境太平无事。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实行减租减息,发展农业生产。”
当时,东吴辅国将军陆逊领兵驻守在荆州。军中缺少粮食,陆逊便命众将士开荒种地,孙权听到这一消息,大为赞赏。
陆逊进而上书,劝谏吴主施仁德政,减少刑罚;并建议吴主多听听忠信之言,包括那些位卑职小的小官。
孙权回答陆逊说:“设置法令,其目的是要遏止邪恶,警戒于未然,哪里会发生没有刑法就能使奸刁小人害怡的好事呢!爱卿认为刑罚太重,孤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至于爱卿所奏应当重视忠臣的意见,是很有道理的。况且现在周围的大臣们都有合乎规范的进谏,亲戚朋友都有有益的劝告,这正是孤做一个忠信明君的原因呀。倘若小官史之中有可以采纳的意见,孤怎么会以人废言而不加采纳呢?”
后来,“以人废言”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因发言人地位低下等原因,意见就不被采纳。
成语寓意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以人废言”。常言道“人微言轻,居高声远”就是以人废言的典型例子。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一些所谓的专家的言论,而忽略身边人的声音。对于犯过错误的人,或是口碑不好的人,往往戴着有色眼镜,对其全盘否定。而孔子认为,不论一个人的地位有多卑微、品格有多低下,只要他的意见是正确可行的,也要听取,更不能因为其品格上的瑕疵就否定此人的其他成就。
当今社会,人与人交往,更要以诚为本。许多时候,“对话不对人”的态度,既是对别人话语权的尊重,也是自己实事求是广纳雅言的最好方法,不论自身的社会角色是什么,都要牢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唯有这样,人们在生活中才能锻炼出“心如明镜,洞照万物”的一双慧眼,客观识人。待人处事,既须综合定性,又须具体分析。言应否采纳,不应计较出自何人之口,而应具体分析是否有益、能否施行。
成语运用
“以人废言”指因为某人的地位低下或存在缺点错误等,就否定他的正确言论。紧缩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也作“因人废言”。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皮日休献书》:“礼部侍郎郑愚以其貌不扬,戏之曰:子之才学甚富,如一日何?’休对曰:‘侍郎不可以一目废二目。’谓不以人废言也,举子咸推伏之。”
唐·姚察、姚思廉《梁书·武帝纪中》:“径寸之宝,或隐沙泥;以人废言,君子斯戒。”
明·魏校《与梁仲用》:“然在执事,自不当因人废言也。”
清·左宗棠《附陕甘总督杨岳斌折》:“刘蓉周系获咎之员,然使所言尚合机宜,亦当不以人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