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文献记载,仪封三弦书是发源于兰考县境内最早的民间说唱艺术,可上溯到宋朝,有80多年的历史。据说,秦始皇修建长城时,阳武县仪邑(今
兰考县仪封乡)的几个艺人被征为劳役参加建长城。休息之余,在扑楞鼓上装上三根弦,弹唱家乡的民歌,用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艺人回到家乡,用桐木和梨木仿造扑愣鼓的外形制作成三弦琴,将历史故事和当地流传的笑话编成唱词,弹着三弦琴说唱。
仪封三弦书历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化大革命”前夕,在开封地区流传仅有极少数人民远赴外地卖艺谋生。明末清初,是仪封三弦书的鼎盛时期,很多民间艺人在像东地区说书卖艺、养家糊口。在老艺人中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盲人在世饭碗难,乞讨算命弹三弦”,“愿给你二亩田,不教你弹三弦”,“宁给你二亩地,不传你三弦艺”,这说明仪封三弦书是民间艺人非常看重赖以生存的一种技艺。
仪封三弦书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风格质朴诙谐,火爆泼辣;二是语言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唱词中地方方言较多;三是大口唱腔音域不宽,拖腔较短,由慢到快是它的基本规律;四是说唱与表演结合,以说唱为主;五是一人多角色。
仪封三弦书的主要价值有四个方面。一是在音乐唱腔、句式、板式等很多方面是中国著名曲种——河南坠子的艺术源头,对于坠子艺术的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二是仪封三弦书曲目的主题内容反映的是豫东民间社会活习俗,具有珍贵的民俗文化学研究价值;三是每个段子都是一篇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民间文学研究价值;四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听众不但愉悦了身心,而且受到了思想文化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家和睦团结、友爱互助,构建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