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书较《仪象考成》新增星一百六十三颗,减去未观测到的六颗,共收星三千二百四十颗。虽增星不多,内容变化不大,但提供了一批年代可靠的新测恒星座标值。使我们有可能据此了解清代的测量精度。清代几部星衷承前启后,是今天仍在沿用的恒星中文名称的主要依据。此书没有洋教士参加,完全由我国天文工作者编成。洋教士认为恒星星等是恒星本身直径大小的直接反映,并由此推出恒星线半径和地球半径的比例。该书批评了这种错误观点,正确指出恒星离地球极远,因而没有周日视差,不能直接求出对地球的比例。该书观测到各个恒星的黄经变化不一,因而肯定恒星能自行。并提出恒星也作和行星轨道运动类似的运动。这一点在天文学、哲学上都有积极意义,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古训。
徵曾任副都统、
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满洲镶白旗人。《仪象考成》使用了八十多年,由于岁差与黄赤交角的变动,星表的位置值误差渐大,乃以道光二十四年(1844)为历元,再次进行全天星表的测定,编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