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俗语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出自《孟子·尽心上》。
出处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解释
天:即‘天’。怍[zuò]:惭愧。《皇甫规传》“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怍”:惭愧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9 22:06
目录
概述
出处
解释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