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之所以在其自然科学化进程中长期停滞不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价值的统一度量问题。
争论
长期以来,人们被价值复杂的表现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们在深层次上的统一特性或通约性。许多人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东西,因而根本不可能进行统一度量。有人甚至声称自己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在理论上完全否定了统一度量的可能性。人们之所以会否定价值统一度量的可能性,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价值主体特性的不确定性
它是指事物对于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素质的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事物对于同一主体的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变化状态也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价值的主体特性决定了任何事物的价值会随着使用者素质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价值客体特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是指不同品质特性的事物对于使用者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事物的品质特性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别用物理的、化学的或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度量,如物体的几何尺寸可用“米”来度量,质量可用“千克”来度量,化学能量可用“焦耳”来度量。
价值介体特性的可变换性
它是指事物对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对于同一环境条件下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区域内也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价值的介体特性的可变换性,使事物的价值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
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的不同步性
它是指主观价值总是或多或少地偏离客观价值。主观价值是客观价值的主观反映,其大小受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随着人的欲望、感情和情绪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价值类型的多样性
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两大类型,理论界长期没有解决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长期将它们分别置于具体范畴与抽象范畴两个不同范畴之中。
事实上,价值的以上五种特性只能说明价值的复杂性,而不能说明所有价值不能进行统一度量。
生活资料使用
在总体上讲,人们消费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主观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或需求,而客观动机在于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生活资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客观需要,分别形成不同层次的劳动潜能,并分别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
温饱类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食物能量
温饱类使用价值用以形成人的生理化劳动潜能,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人的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主要用
能量代谢率来描述),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建立在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之上,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力,人才能有更高级的行为和思维能力。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可以集中表现出生物体对于外界的能量交换情况,即生物化学反应总量可以用能量代谢量来描述,生物化学反应能力可以用能量代谢率来描述。温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是以食物能量为核心的,食物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原始意义就是它所包含的生物化学能量,所有其他非食物能量形式的温饱类生活资料都是为了节约、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食物能量的作用(例如,衣服原始目的在于御寒,以减少体热的散失),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食物能量所替代和补偿,由此可折算成一定的食物能量。
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温饱类使用价值
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用以形成人的个体化劳动潜能,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人的个体化劳动能力,以提高人对于生理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和放大倍数。在一般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理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生理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个人的实际劳动潜能,任何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因为内部的健康原因和外部的安全原因而丧失其劳动能力,即个人所积累的生理化劳动潜能总会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这种失效率称为“生命失效率”(或生理失效率),它由两部分构成:①内部生命失效率,它是由个人的健康状态来决定的;②外部生命失效率,它是由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安全性能来决定的。因此,个体化劳动能力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物化学反应能力的利用率和放大倍数,个体化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生理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和放大倍数。用于降低人的内部生命失效率的生活资料称为健康类生活资料,用于降低人的外部生命失效率的生活资料称为安全类生活资料。例如,营养物质、安全保卫设施、劳保用品、舒适服装、审美艺术品、优雅环境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和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与环境的安全性能。由于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温饱类使用价值的失效率或提高温饱类使用价值的有效率,因此必然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使用价值。
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
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用以形成人的社会化劳动潜能,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人的社会化劳动能力,以降低人的社会生命的失效率,提高个体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和放大倍数。在一般的社会环境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个体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社会认可的劳动能力,这是由于任何个人都会因为某种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其劳动岗位并不能完全与其劳动能力相匹配,或者找不到可以释放劳动能力的劳动岗位,从而造成部分个体化劳动潜能的失效和浪费,即个人所积累的个体化劳动潜能总会因劳动岗位的不匹配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这种失效率称为“社会失效率”,它由两部分构成:①内部社会失效率,它是由个人对于社会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大小取决于个人对于社会或他人的爱与尊重的程度;②外部社会失效率,它是由社会对个人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大小取决于社会对于个人的爱与尊重的程度。如果一个人对于社会或他人有较高程度的爱与尊重,他就会在一切可能的场合积极主动地为这个社会或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自觉地把自己的所有个体化劳动潜能与社会或他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实现他对劳动岗位的最佳选择,从而使个体化劳动潜能尽可能地转化为对社会或他人有用的劳动能力;如果社会对于这个人有较高程度的爱与尊重,就会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为他提供相匹配的劳动岗位,为他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他的所有个体化劳动潜能尽可能地与社会的需要或他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个体化劳动潜能尽可能地转化为社会认可的劳动能力。用于降低人的内部社会失效率的生活资料称为自尊类生活资料;用于降低人的外部社会失效率的生活资料称为人尊类生活资料。例如,奖状、奖金、荣誉、职务级别、头衔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改变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程度,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自尊与人尊的需要。由于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失效率或提高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的有效率,因此必然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
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都可折算成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
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用以形成人的理性化劳动潜能,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人的理性化劳动能力,以降低人的理性生命的失效率,提高社会化劳动潜能的利用率和放大倍数。在一般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化劳动潜能都能最终转化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用的劳动能力,真正用于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这是由于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会存在各种社会性弊病,如贪污腐败、思想僵化、分配不公等,这些社会性弊病必然引导部分社会化劳动潜能投入不合理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而造成流失与浪费,即社会总会因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其部分社会化劳动潜能不符合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或理想需要,而存在一定大小的失效率,这种失效率称为“理想失效率”,它是由社会对于人类理想目标的选择倾向性来决定的,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内部的实际运行状况与人类理想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如果一个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信仰,真正把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按照正确的人生信仰来确立自己的职业追求和劳动能力的发展方向;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释放出自己的全部劳动能力;把“自我”融化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之中,那么他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大大下降,从而形成最大的理想劳动能力。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使自己的社会行为符合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致力于对外和平共处、对内安全稳定,致力于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那么它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降到最低限度;相反,一个社会如果错误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对外搞侵略、对内搞迫害,忽视经济建设、人口控制和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那么它所造成的社会劳动潜能的流失与浪费就会大大提高。由于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降低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的失效率或提高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的有效率,因此必然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人的本质力量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起来的,高层次本质力量的客观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更持久、更可靠地维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层次本质力量。与此相对应,人的劳动潜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渐发展起来的,高层次劳动潜能的客观目的在于在更大范围、更持久、更可靠地维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低层次劳动潜能。总之,一切形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在客观上最终都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提高食物能量的利用率,因此最终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劳动价值
政治经济学把“劳动价值”概念抽象化、神秘化了,把它与使用价值对立起来,提出具有“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劳动价值”的观点。事实上,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是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劳动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它是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而来,又服务于使用价值的增值。人类的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投入产出系统,投入使用价值(以生活资料的形式),产出劳动价值(以劳动产品的形式),具体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二是劳动潜能在“劳动过程”中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三是劳动价值又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信息的驱动下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注意,劳动过程通常与生产过程同时进行),并与之一起等量转移到产品之中,同时产生一定的价值增值,也凝聚于产品之中。理论证明,劳动价值可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来进行度量,劳动价值与劳动强度、
劳动复杂度、劳动熟练度等变量之间存在特定的函数关系。
基本信息
在一般的生产系统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生产资料(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力表现为劳动价值,该生产系统在管理者、相应的管理体制和一定的生产组织程序等综合作用下,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产生价值增长。
在生产过程中,参与作用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增量一起转移到产品之中,这些价值增值主要归功于如下成员:一是管理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二是该生产系统相应管理体制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三是该生产系统的工艺技术、组织程序等方面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四是该生产系统的投资者、支持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和风险价值。为了区分不同生产要素对于生产系统的贡献大小,现提出“
边际贡献率”的概念
边际贡献率
如果某生产要素追加投入的价值为△Qi,生产系统所产生的价值增量为△Qo,则该生产要素的边际贡献率为
X=△Qo/△Qi
在一般情况下,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对于生产系统所产生边际贡献率是不相同的。如果劳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较大,那么该生产系统就会不断加大劳动价值(即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规模,直到其边际贡献率等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反之,如果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较大,那么该生产系统就会不断加大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即生产资料要素)的投入规模,直到其边际贡献率等于劳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在均衡状态下,劳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是相同的。由此可得
使用价值的评价法则
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它在生产过程的均衡状态下所等效的劳动价值量。
事实上,生产资料的客观动因在于替代、补充、增强和扩展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也就是说,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动因在于替代、补充、增强和扩展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
统一度量定律
在“
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一文中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定律”得知:所有层次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在“劳动量与劳动价值”一文中的“劳动价值的统一度量定律”已经得知:劳动价值均可折算成食物能量,且其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由此可得:
所有价值的统一度量定律: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统一尺度
一般来说,相同重量的食物所包含的食物能量会因产地、品种、耕作方法、贮运方法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为了提高价值度量的准确性,必须确定一个稳定的价值尺度,必须对食物能量进行严格的规定。
第一基准尺度
即标准食物能量:将符合特定的产地、品种、耕作方法、贮运方法等条件的大米(或面粉),定义为价值度量的第一基准尺度。
为了提高价值度量、价值流通的方便性、灵活性和适用性,还需对这一基准尺度进行必要的补充。
第二基准尺度
即贵重金属:由于某些贵重金属(如黄金、白银等)具有较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特性、较好的可分割性和易贮运性、较高的价值密度等优点,因此可作为价值的基准尺度的替代物,即“第二基准尺度”,来弥补基准尺度的不足。
第三基准尺度
即法定货币:符号的流通与运算要比实物的流通与运算方便得多,灵活得多,因此可以选取一个价值基准尺度的法定货币符号作为第三基准尺度,来代表价值的基准尺度或第二基准尺度,如人民币元、日元、美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