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内化
西方心理学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倡导的价值观
价值观内化,又称为内化价值观(internalization values),是西方心理学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倡导的价值观。S.弗洛伊德认为,遵从快乐原则的本我((id)和遵从现实原则的自我(edo)都是非道德的,而遵从至善原则的超我(super-ego)则是社会价值经由父母、教师和社会教育渠道内化的结果。由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诲或社会的规范都来自久远的文化传统,故超我实质上就是种族价值传统的内化。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弗洛伊德的价值理论是一种外因内化论。
价值观内化过程
内化的过程不仅仅是内化主体、内化载体和内化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同时还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个体价值观形成的环境。这些环境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笔者把它总分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具体环境.
宏观环境
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宏观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价值观形成的社会环境,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因为任何一个个体的价值观形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化对每一个体价值观形成有着定向的作用。一个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方向,更决定着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的价值取向。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观总是对该时代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的反映,受到政治等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因此,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制约作用,这种作用主要由政治经济政策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人们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的,会耳濡目染的接受着特定文化所承载的特定思想、观念、习俗等。这种文化氛围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包括时代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念、外来文化等,社会会把这些思想、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灌输给社会成员,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微观环境
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的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组织、同辈群体等因素。这些既是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同时也是价值观形成的环境。它们对个体价值观内化的影响是直接、深刻而原始的。
社区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这样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不同的社区会有不同的内化主体--如城市和农村。同时,每一个不同的社区价值观形成的主体也被不同的社区文化熏陶、培育和塑造。
家庭环境对个体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影响个体价值观形成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家庭是每一个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环境,它是建立在父母与子女的血缘、经济和感情等特殊纽带关系基础上的。主体对家庭具有感情和经济上的依赖。这种关系为每一个个体价值观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依恋感和归属感。所 以,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各方面的影响。这是其他任何环境不能替代的;二是家庭环境的作用是深刻的。由于家庭在每一个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性,其影响具有很大的隐蔽性、间接性、渗透性;三是家庭环境与其他环境具有互补性。
具体环境
虽然每一个体都会在社会、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环境下发生价值观内化的活动,但是,每一个人价值观形成中内化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情境是不一样的。这里,称之为具体环境。任何一个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特定具体的条件和情境中由特定的主体进行的。所以,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具体环境是指主体在内化发生时所处的具体的情境、具体的条件及其对内化的客观要求和规定性。可以说是内化主体可以直接感知的、当下的具体条件的总和。内化情境对内化活动产生了直接限制作用,如:当主体面临重大选择会引起重大后果的内化情境、两难选择情景,被内化的客体的各项价值相差无几而只能二选其一,并且每种选择都有重要后果;限时性内化情景,时效性强、时间紧的内化。
由此看出具体环境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关系,具体环境是内化主体可以直接感知的、当下所有的具体条件的总和,内化可以说是在宏观环境中,在一定的微观环境下,在主体的某种情愫和其他具体条件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综合作用。可以理解为,微观环境包括具体环境,但是,具体环境又不同于微观环境,又有其他具体条件、情景的参与。
内化的情境决定了具体的内化行为和内化后果。它确定了内化主体与内化客体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而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并因此影响内化。可以说,内化情境限定了内化的程度,限定了内化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过滤范围和时间。具体环境,是在大的宏观环境下,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微观环境下,某一特定的时刻,特定情景下而形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境要素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每一个要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它要素,每一个要素的变化也会牵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1:56
目录
概述
价值观内化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