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山河烈士陵园位于彭阳县城西北23公里处古城镇任何村,属全区规模最大的陵园,任山河战斗是西北解放战争的一场激烈的战斗,解放宁夏第一仗从这里打响。园内共安葬烈士391名(有名烈士235、无名烈士156名),其中任山河战斗中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64军364名指战员,红一方面军长征途径彭阳牺牲的4名红军战士,中共地下工作者、解放后剿匪牺牲的革命战士、敌后武工队员,因公殉职的革命干部等21名,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战士1名,2013年从甘南藏族自治州搬迁散葬烈士1名。陵园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有纪念碑、纪念馆、吊唁广场、烈士墓冢、公墓园、花坛、雕塑、办公用房、停车场等,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院内事业编制工作人员2名。
历史沿革
1955年,任山河烈士陵园始建于1955年,原固原县人民政府修建。
1974年,由固原县人民政府对烈士陵园进行维修。
1998年,由彭阳县人民政府对任山河陵园进行改扩建。
2009年,中央发改委拨付资金47万元,由彭阳县人民政府对陵园进行改扩建。
陵园背景
1949年7月3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在
曾思玉军长的率领下,直插彭阳任山河地区,与盘踞在黄峁山一带的
马鸿逵部第十一军遭遇,打响了解放宁夏第一仗。当时,战斗异常激烈艰苦,经过全军将士的浴血奋战,守敌被全部击溃,解放军夺取了任山河战役的胜利,打开了解放宁夏的南大门。战斗中有364名解放军指战员光荣牺牲,他们没有看到共和国成立的那个庄严时刻,甚至有100多名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陵园简介
为纪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364名解放军指战员,1955年4月1日,原固原县
人民委员会将散埋在任山河战场周围的烈士遗骸迁移集中埋葬,并立碑建园。1973年3月,原
固原县人民政府对烈士陵园进行了改建。1998年8月,
彭阳县多方筹措资金,对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将烈士骨骸后迁埋葬于现墓地。2009年
兰州军区司令员王国生将军倡议并捐助,市人大代表立案,市、县筹资,民政部门争取国家专项投资对陵园进行扩建。
新陵园占地4万平方米,建有纪念碑、纪念馆、吊唁广场、烈士墓冢、公墓园、花坛、雕塑、停车场等。陵园正中间是吊唁广场,占地3500平方米。每年清明节,市、县都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中小学生、驻地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在这里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从吊唁广场向北经过64级台阶登上北面的平台,64级象征着参加任山河战斗的解放军第64军。陵园象征性建筑物——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9.49米,象征着1949年的任山河战斗,正面中央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仿
毛泽东字体的红色大字。碑阴铭刻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四军军长
曾思玉将军题词:左上方为“纪念任山河战斗”,中间为“正气留千古 丹心照万年”。
烈士墓冢呈鱼鳞形排列于台阶东西两侧斜坡上,园内安葬着1949年为解放宁夏而英勇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4军364名指战员,
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彭阳牺牲的4名红军战士,剿匪牺牲的3名干部和2名武工队员,解放军骑兵师
教导队的6名战士,
宁夏军区骑兵第4团的4名战士,
固原驻军牺牲的5名战士,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牺牲的1名战士,还有1 名中共地下党员,共安葬革命烈士390名。
大门西侧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厅,厅内有反映任山河战斗情况的展板、战斗中使用的各种武器和烈士遗物展柜。大门东侧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纪念厅,厅内有反映开展
爱国主义教育展板和光荣的六十四军情况介绍展板及重要领导人、著名书法家的亲笔题词。
陵园意义
“青山有幸埋忠骨,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生前曾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如今长眠地下,与青山为伴,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茫!
所获荣誉
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三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1998年被彭阳县确定为党建教育基地,
2009年11月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任山河烈士陵园为全国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2011年12月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确定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7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全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2014年5月31日被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全区第一批党史宣传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