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远
汉语成语
任重道远(拼音:rèn zhòng dào yuǎ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泰伯》。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任重道远”。
成语故事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一直从师于孔子,以孝著称。他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世尊为“宗圣”,同时他也学习孔子,开馆授学。
有一天,他的几个学生向他请教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回答说:“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学生们还是有些困惑,便请求道:“请您给我们具体讲一下吧。”
曾子说:“读书人之所以读书,目的多是要治理天下,但是治理天下这一重任非常艰巨,而且道路遥远,到死方休。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不可能完成这个重任的。你们所要担负的使命是将施行仁政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一副担子能说不沉重吗?你们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终生,能说这一道路不遥远吗?”学生听后深受启发,明白了作为一个读书人而应尽的责任。
成语寓意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后期,他们怀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发表了一系列涉及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的言论,并努力去追求他们的理想。同时,他们希望具有血性的读书人能肩负起社会责任,坚持对仁爱的追求。他们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勇敢坚毅的精神态度,鼓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
曾子对孔子教诲的理解,金声玉振,振聋发聩,令人起而欲行,热血沸腾。理想在仁、责任在仁、坚守在仁、笃行在仁、至死为仁。把在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胸怀不可谓不宽广;到死后才停止自己的努力,意志不可谓不坚强。任重而道远就是中国读书人应有的志向,这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仁德”精神。这种博大胸襟,崇高德行,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作为一种理想与责任,一种人生价值观,一种行为范式,深深渗透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子孙。
成语运用
“任重道远”指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临死遗诫牛车载丧,薄葬洛阳。间以家事,终无所言。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宋·宋祁《上皇太后第二表》:“不图含垢之仁,复举扬庭之典。知小谋大,任重道悠。”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达贤录》:“鹤山此论可谓任重道远。”
王火《战争和人》卷六:“追求国家民族进步的人都任重道远,而且还可能有非常艰难的前程在前头。”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13:59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