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明代画家
沈周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描绘了富春山的雄伟和秀美。画以起伏的山峦开始,树木葱绿,层林尽染,村舍民居星星点点散布其间。远处是一片广阔平静的湖泊,成群的飞鸟在空中盘旋。岸边,停泊着渔家的舟船;然后又是层峦叠嶂的高山。山变得越来越陡峭,山峰突兀、林木稠密,一股清泉从幽深的山谷中飞流直下。群山过后,又见弯曲的河道和停泊的舟船。画以近处茂密的树林,远处壁立的山峰结束。
本幅自题:“大痴翁此段山水殆天造地设,平生不见多作,作辍凡三年始成,笔迹墨华当与巨然乱真,其自识亦甚惜。此卷尝为余所藏,因请题於人遂为其子干没,其子後不能有,出以售人,馀贫又不能为直以复之,徒系於思耳!即其思之不忘,乃以意貌之,物远失真,临纸惘然。成化丁未中秋日,长洲沈周识。”
卷后有姚绶、吴宽、文彭、周天球、
董其昌、谢松洲跋,有王时敏、宋荦等鉴藏印记。
尾纸有姚绶、董其昌、吴宽、文彭、周天球、谢凇洲诸家题跋。
创作背景
沈周书法
黄庭坚,笔法苍劲挺健,遒劲奇崛。山水少承家法,凡宋元名手,皆能变化出人,而独于董源、巨然、李成尤得心印。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有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对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备加推崇,此图曾为
沈周珍藏,因请人题跋时被其子藏匿而失,沈周十分痛惜。后来发现其子又拿出售卖,沈周因囊中羞涩无钱购回而徒系于心,朝朝暮暮。为了却思念所失,便根据自己的记忆背临了一本,就是这卷《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艺术鉴赏
主题
此仿本既然是背临,那不可能完全与原作相似;正如沈周自题所云:“思之不忘,乃以意貌之,物远失真,临纸悯然:”沈周仿本在布局上除了尾部增加了一段山峦平冈树石外,其他与黄氏的原作大致相仿:只要展开此横向的长卷,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尽收眼帘:画面自左向右峰峦起伏,坡石相连,烟水迷茫,一望无尽的苍松杂树丛化,相互穿插,远近分明,疏密有致,江畔山间座落着房舍、村落,曲径板桥,渔艇钓舟在江面上来回穿梭或正在忙碌劳作,观之此画长卷,如身临其境,整个画面充分表现了富春江两岸明媚秀丽的景色。
技法
此仿本与黄公望原作相对照,总体来说与原作大致相仿,但局部结构也有改动;在设色,用笔方面却有较大差别,原作山石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极少渲染,丛树平林多用横点;全画以皴、米点为主,笔墨利落萧散,丰富自然,具有平淡、简远的风致,为黄公望水墨山水杰作:此沈氏仿本,其笔墨与原本完全不同,臣着了色彩,故此作品名为仿作,却纯属于沈周自家面貌、故与其说是仿作,不如说沈周依据黄氏《富春山居图》卷的规模进行了自身的艺术再创作。
色彩
沈周大胆地使用赭石和丹青,更加突出了春山的主题,林深茂密,绿树华滋,显出富春江两岸的浓浓春意。在卷幅的中段群山巧施淡赭,山峦间增加了云霭,使群山烟雾缭绕,更透出迷人的质感。
构图
沈周为使画卷的构图更为完美合理,在画卷的尾部增加了一段山峦平岗树石,首尾相应,更显出江山无尽,弥补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头重尾轻的不足。沈周甚至在一些构图的细节上也仔细推敲,在卷首处比之黄氏图卷在两小渚间增架一座小桥,一老者拄杖而过,江边曲径绘一行人,使群山、村舍、渔舟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人烟气息。在中段茅草亭旁,为突出两只钓舟的宁静气氛,沈周的画面比黄公望的画面减少了几只游鹅,也显出他的独具匠心。
后世影响
沈周仿作此图时年60岁,对于这位长寿画家来说是他的中晚年时期,这时期他的山水画艺十分娴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可以这样说,此画是沈氏踏上创作高峰的标志性的作品。
研究价值
沈周现存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宝贵的是它完整地保存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全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经大火中抢救,被分为两段。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卷前部分仍有残痕。要一览黄公望原作全貌,只有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了。
历史传承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末被董其昌收藏以后,先后成为清初四大画家之一王时敏以及华北大收藏家宋荦的藏品,民国时期则相继为北洋政府要员汪士元和曾担任过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所藏。“文化大革命”时期徐家被抄家后,《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被故宫博物院以200元人民币收进,“文化大革命”后落实政策时,此画发还给徐家。1996年徐家将它公开拍卖,北京故宫博物院以880万元人民币使它最终成为了院中藏品,由此结束了该画飘零无依的经历。
《墨井画跋》、《
大观录》、 《佩文斋书画谱》、《麓云搂书画记略》、《古书画伪讹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2月号、《紫禁城》1985年2月号等皆有著录。
作者简介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古、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