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兵
原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江苏省文联副主席
伊兵(1916-1968),原名周纪纲,又名周丹虹,笔名大辉、李文,浙江嵊县人。剧作家、戏剧评论家。代表作有戏剧论文集《在戏剧战线上》、《现实与理想》等。他的戏剧论文具体分析重要剧目,从理论上剖析新中国戏剧工作的经验。著有越剧剧本《游击队的母亲》。
人物生平
伊兵(1916-1968),原名周纪纲,又名周丹虹,笔名大辉、李文。1916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今香州市)开元镇。曾先后就读于嵊县中学、杭州安定中学。
1935年夏,组建嵊县﹑新昌两县的文化团体南鹿学社,被推举为学社理事,积极提倡大众文学。1936年主编《崚新民报》副刊《焰影》,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小说《夜未央》通过一个青年的斗争事迹,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嵊县开元镇抗日自卫委员会政训主任。利用“越剧之乡”的有利条件,创办辅仁剧团,编演时事剧,开展抗日救亡宣传。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到浙南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学习,创作小说《锻炼》,真实地反映了学校的战斗生活。受训后仍回着县工作,任中共西区区委书记兼开元乡支部书记。
1938年10月奉命打入浙江省第三行政区(绍兴)专员公署战地政工队,任政工队地下党支部书记、中共绍兴工委委员,并任内刊《第一线》主编。后因政治身份暴露,调到新四军工作,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战地服务团副团长。
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脱险,重返嵊县。1942年进入浙东抗日根据地工作,任《新浙东报》记者,《战斗报》编辑,创作了长诗《太阳颂》。后任浙东行政公署社教队政治指导员兼中共支部书记,动员嵊县越剧艺人参加社教队,实行越剧男女合演。1943年任浙东纵队后方医院主任、《战斗报》总编辑,并写了歌颂斯大林的长诗《太阳颂》(曾译成俄文)。1944年任浙东纵队社教队指导员兼编导,根据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生活,创作了《血钟记》《桥头烽火》《龙溪风云》、《义薄云天》等现代越剧。
抗日战争胜利后,社教队并入新成立的鲁迅文艺工作团,仍任政治指导员兼中共支部书记,随军北撤到山东。1946年任山东《大众日报》特派记者。1947年奉调支援东北文化建设,任《安东日报》《安东大众》编辑部主任。
1949年随军南下,参加解放上海的接管工作。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剧艺室主任,《戏曲报》主编。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1950年6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党组成员、戏改处副处长、《戏曲报》主编。
1953年4月任华东戏曲研究院秘书长。在他的策划下,研究院组织力量对华东各地的剧种作了广泛调查,结集出版了《华东戏曲剧种介绍》一书,对濒临消亡的剧种作了积极拯救。
1954年主持华东区戏剧会演,35个剧种参加,演出158个剧目,大大推动了戏剧改革。尤其关注上海越剧的剧目建设,抓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春香传》等越剧代表作,出人出戏,推动了越剧事业的发展。
1955年4月,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书记处书记、《戏剧报》主编。
1963年2月,调任江苏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著有戏剧论文集《在戏剧战线上》、《现实与理想》等。
1968年10月4日因在“文革”中受诬陷,在北京含冤去世。
主要作品
著有戏剧论文集《在戏剧战线上》、《现实与理想》及越剧剧本《游击队的母亲》、《秋瑾》等,长诗《太阳颂》等。曾领导越剧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的整理改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7 13: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