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山
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的余脉
伊山,位于湘江西侧的衡阳县杉桥,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的余脉,为淝水之战的东晋主将桓伊读书习武之地。据传,淝水之战后,桓伊功成身退,到伊山隐居,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曲《梅花三弄》,其创作的灵感,就源于伊山的梅。
简述
伊山,又名桓山,因桓伊读书于此而得名。位于湖南省衡阳县杉桥镇伊山村北端,距县城北17公里,莅临蒸水支流石狮港中游。自衡阳市经呆鹰岭过板桥而入杉桥,进伊山冲八里方至。千年古寺伊山寺,寺以山名,山因寺幽,甚为壮观。
发展历程
晋朝,行军司马桓冲,原籍安徽宿县,总督豫江,扬诸州军事。前秦苻坚兴兵伐晋,桓冲遣兵救援滁州之危,遭苻坚暗袭,全军覆灭。桓冲兵败便带领全家老少逃到衡阳县杉桥镇,隐名避难于荒无人烟风景秀丽的伊山,搭建草房,教子桓伊(字叔伦)读书习武,以图报仇雪恨。桓伊自少聪敏,习武之余,善于吹奏竹笛。相传桓伊在梅花树下吹笛子的曲调特别好听,连山里的飞禽走兽都被吸引,老虎听见笛声不叫了,喜鹊听见笛声也不叽叽喳喳了。桓伊吹了一天又一天,总想给曲调定个牌子,但左想又想,也没弄出来。有一天,桓伊坐在梅花树下,吹呀吹,嘴巴皮子都吹出了血,忽然间,抬头仰望梅树,梅花朵朵开花了,白得像雪一样。桓伊感觉很奇怪,冬天还没来,梅花怎么会开花呢?于是,桓伊停了停吹笛,休息片刻,说来也怪短时间梅花竟开了三遍,桓伊恍然大悟,曲牌有了,就叫“梅花三弄”吧。“梅花三弄”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的年代较早的一支乐曲,它的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到了唐代,琴人师颜将它改编为同名琴曲,从而流传开来。公元383年,苻坚调集十万大军,分三路南下,兵临淝水,企图一举消灭东晋。桓伊立志打败苻坚,以报父亲全军覆灭之仇。他与谢石谢玄一道都督军事,共拒秦军,凭借八万铁骑,奋勇迎敌,结果以少胜多,大败败苻坚,获得全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晋王拜桓伊为右将军,封永修候。桓伊年老后,仍然退隐伊山。桓伊死后,东晋宰相在伊山建寺,用以纪念桓伊,取名伊山寺,该地遂称伊山冲。
人文旅游
伊山寺属中国百座名寺之一,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该寺在宋代重加修缮,清光绪年间又再次扩建,规模宏伟,三进六横,僧侣多时达300人。供僧众煮粥豆用的锅叫“千人锅”及刻姓名的钟叫“万人钟”。寺前有一条依山而筑的小径,有一泓清澈见底的溪水,流入一口深潭,名叫“古潭”,跨潭而建造的一座石拱桥叫青龙桥。古潭潭岸长着7株大枫树,丰姿绰约,传说是天上七个仙女下到伊山寺观景,留连忘返,后来变成了七株枫树,古称“七姊妹”。伊山寺南北长60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寺西没有槽门一座,为夯顶式,红砂石结构,门框高1.8米,全高2.7米,净宽1.5米。门框石刻系大学者王闿运题写的对联:“明月自闻三弄笛,白云长对六朝山”。寺额为宋徽宗题写额曰“景德禅寺”。槽门之后,有佛殿一进,佛殿前有居寺方丈阿彭以“伊山”二字题过的对联:“伊谁见天心,问古佛不生不灭,从何得通?山光悦鸟性,愿世人能净能参,与吾同春”。佛殿全高11米,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8.8米,建筑面积240.64平方米。左右厢房各长12.8米宽17.6米,建筑面积225.28平方米。佛殿阶基上两根圆木柱,各用1.2米长的四道铁皮箍紧,柱础为红砂石,高35厘米,阶基用青料石砌边。佛殿用青砖砌筑,粉青灰,面条整齐的拖刀缝。佛殿大门上方为通栏式的大花格窗,梁枋为八仙飘海彩雕。殿内置放菩萨数十尊,有大鼓一面、香案1处。寺院四周遍种花草,尤以一株古罗汉松注目,树蔸处的树围长2.8米,苍劲挺拔,览古阅今,令人叹绝。“双凤井”在东西厢房后面,井深百余米,井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居民传说该井连通松亭渡,每当蒸水支流洪水泛滥,井水便浑浊起来,可见该井是预测洪水的测报井。伊山寺后山称云锦峰,有多处和尚墓,俗称“千僧塔”。伊山古有八景,古人有诗赞曰:“云锦峰上舞清风,读书台前弄笛声。青龙桥畔骚客游,晒日楼观钓鱼翁。千僧塔藏千僧骨,双凤井有一井空。翠颖阁内百花放,逆流洞出水长通”。清代诗人左修位也有诗赞伊山:“域西迤逦独寻幽,洞口闻香水逆流。缥缈白云穿古刹,扶疏老树护高邱。南王经贝残鱼走,东晋亭台宿草愁。遥想兴来三弄笛,夜深仿佛答清秋”。伊山寺因景美地胜,游客纷至沓来。
说起伊山寺的和尚,颇有名气的要数香烟和尚了。早在宋代,为了伊山寺的修葺,香烟和尚到处化缘募捐,吃了不少苦头。人们传说,他每到一处地方,这个地方就消灾灭害,安居乐业。因此,户户都自愿捐献。有一年,香烟和尚来到江西景德镇,路过烧碗窑的工地,工地上人声嘈杂,有的哭哭啼啼,有的唉声叹气,被人围着的坪中央,只见一个四五岁模样的儿童,被捆住手脚,坐在一张方桌跟前,哇哇地喊爹叫娘,一个巫师手拿桃木剑,口里正念念有词。香烟和尚向周围众人打探原因。一位老人说:“法师有所不知,这是用童子祭窑。以前,我们景德镇的碗总是烧不成,不是泥巴它它,就是塌窑。后来这位巫师做了一个梦。听窑神说,点火这天,要祭办三牲六礼供奉,还要一个童子祭窑,办到了,一定可烧出好碗来……。唉,造孽啊”。香烟和尚听后,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说完,走向被捆绑的孩子,给孩子松了绑。当即有人喝道:“哪里来的和尚,竟敢冲我窑门喜气”。巫师睁大眼睛冲着香烟和尚骂道:“何方秃驴,胆敢冲我法场”。香烟和尚合掌念道:“阿弥陀佛,贫僧乃出家之人,佛家以慈悲为本,小小幼童,活活烧死,实属罪过”。窑主气愤地说:“你既然不许幼童祭窑,这窑碗你可要把它祭过来,否则,你就走不成”。香烟和尚半闭着眼睛说:“贫僧愿代幼童,以饱窑神口福”。说罢,整了整袈裟,摇动佛尘,纵身跳入窑中。窑工点火,只见熊熊大火把香烟和尚顿时吞灭。在场的人无不惊得目瞪口呆,原先祭窑的小孩的父母拉着小孩不住的叩头呼叫,人们都说:“这和尚心肠太好了,实在是受人敬佩”。不几日,窑火冷却了,窑工们一个个来到窑洞准备出窑,大家都说这和尚自讨苦吃,死了连骨头灰都捡不回。刚打开窑门,只见香烟和尚红光满目,袈裟整齐,缓缓的从窑中走出来,窑工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拔腿便跑。只听得香烟和尚念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请各位不要害怕,我只不过是借此窑洞睡了一觉”。几个大胆的窑工进窑一看,哎哟,满窑碗烧制得银光闪闪。窑主更是欢天喜地,立即跪到香烟和尚面前,千恩万谢,请问仙师大名?香烟和尚笑道:“我乃衡州伊山寺普通一僧,为筹资化缘路过宝地”。窑主立即叫人拿来十两白银相赠,香烟和尚对窑主说:“从今往后,再不用杀生祭窑了,我包你窑窑烧出好碗。贫僧不求厚报,只需你每窑送一筒碗到衡州伊山寺供用就行了”。窑主连忙点头答应,并立即立据为证。从此以后,景德镇再不用祭窑了,每窑烧出的都是好碗,每窑也按时给伊山寺送碗。几年后,窑主富了,他把赠碗看成是桩麻烦事,干脆把立据竹书毁了。说也奇怪,证书被毁之后,窑里又烧不出好碗来了,于是人们都埋怨窑主。窑主无法,又重新带上礼物来到伊山寺,跪地认错,重立字据,从此以后每窑向伊山寺赠碗一筒,从未间断。
历史背景
伊山寺位于伊山脚下。《大明一统志》山川篇载:“伊山在府西三十五里,晋桓伊读书处,亦名桓山。” 又载:“桓伊故居在府治西伊山寺,西(误,应是东晋)晋桓伊读书于此,宋向子忞居焉”。清道光九年《重修伊山碑记》载:“因桓伊读书于此遂得名,创自晋太元慧持禅师,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
伊山寺前有云锦峰,后有日华峰,左有凤岭(亦称仙鹅嘴),“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山涧远流,双岗若凤,是为凤岭。尝有蛟出寺井,号为龙塘龙泉。水迳寺西流,南入石狮涧水”。山不甚高,却重峦叠峰,遍山茂林修竹,环境清幽,花开于丛林,鸟鸣于深谷,山间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纵横。寺内古金钱松挺拔,生机盎然,古井之水清澈,甘甜可口。晋代遗风,欲觅犹存。
伊山寺创自晋太元间(约384年-390年慧持[慧持禅师,慧远母弟也.年十八,与兄同事安公,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安公在襄阳,遣远与持东下,遂止庐山.徒属三百,持为上首.豫章太守范宁请持讲《法华经》、《阿毗昙论》,四方去聚。隆安三年(399)辞兄入蜀,至成都,居龙渊精舍,大弘佛法,后憩陴县中寺。义熙八年(412年),卒于寺。春秋七十六。]禅师,因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谯国铚县人(今安徽宿县西人)官淮南太守,后迁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淝水之战“破苻坚后封永修侯。”太元末,晋孝武帝 “迁伊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卒官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大明一统志》卷之四十九载:桓伊墓在南昌府城南门外,(桓伊生平可祥见本人博客之《桓伊生平》)]“幼年读书于此遂得名”。 “伊山寺,南岳崔嵬”,伊山自“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后以“景德名山”为誉号(摘自乾隆四十一年《重塑韦驮像碑记》)。清康熙时,“国朝初平定两潘王慕,阿盘禅师[南京徽州婺源县人,俗姓汪,讳智珠,字阿盘,别号遽(笔者辩碑猜测之字)宿,其父寓居湘潭,母梦月轮入室即孕,崇祯已已年正月十五日辰时生康熙癸亥六月念日午日殁,著书若干]法旨大兴栋宇,广置廊房,嘉庆年间殿宇倾,佛相圯,故宫禾黍”。清道光九年已丑季住持朗明氏永鉴得邑侯徐断令之助,重修伊山。据考证,清曾四次大修伊山。据传,历史最大规模前后三进,前进(土改时改造成田)屋檐水滴入港中。民国十三年甲子冬月修山门,山门有“天下伊山寺”题字。
伊山位于名山岣嵝[据《一统志载》“岣嵝峰在县(今衡阳市)北五十里”。《湘中记》云:“岣嵝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九域志》载:“衡阳有岣嵝山。”“《湘中记》 又云:衡山南有峰名岣嵝,东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一统志》载:“岣嵝衡山主峰也,故衡山亦兼岣嵝之右。”《明史地理志》载:“县北有岣嵝,衡山之峰七十二,在县者凡七,而岣嵝廻雁二峰为最著”。]之西南不足二十里。因桓伊幼年随父桓景(任丹阳尹长社侯)宦游(宦游为本人妄断)蒸湘(晋时为湘南县),寓居于此。伊山,成了桓伊读书习武之处。“伊幼年喜游野王岭(今云锦峰)”(摘自清衡州府志)。“伊有武干,标格简率,为王蒙(字仲祖,哀帝哀静皇后之父,官司徒左长史)、刘惔(字真长,官丹阳尹)所知,频参诸府军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南犯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桓伊与大将谢玄谢琰以八万精兵破前秦百万大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打败秦将苻融,苻坚中箭受伤,逃回北方,此战稳定了东晋偏安局面。时桓冲[(328-384)晋谯国龙尤人,字幼子,小字买德郎,初从兄温累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温死,谢安执政,冲任中军将军,杨豫二州刺史,宁康三年解扬州刺史职,出为都督江荆诸州军事领荆州刺史[摘自《晋书》]“拥重兵而无所作为,太元九年]闻谢安大破苻坚渐病而死”[摘自《康熙字典》]。
桓伊喜笛(唐杜牧樊川集三润州诗之一:“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创作笛曲《梅花三调》[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改为同名琴曲,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朱权辑《神奇秘谱》,收琴曲三十六首,改为琴曲,名改为《梅花三弄》,后李芳园编《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附编《初学入门》,收入桓伊《梅花三调》,定名为《梅花三弄》]。
伊山之胜境,历朝文人墨客,“游[碑上本字辨认不清,笔者加入,由《荀子·劝学》中有“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士骚人争咏其胜”。唐张祐游伊山读书台咏诗曰:“晋代衣冠梦一场,精蓝枉是读书堂,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清易相翎题“鹿鸣凤山”。[鹿鸣:诗小雅篇名,为宴会宾客时奏的乐歌,诗序:“鹿鸣,燕群臣嘉宾也”,国语鲁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此处借代音乐—桓伊之《梅花三弄》,凤山,即凤岭,这里借代伊山,为觅晋代遗风之意]。清程景题铁篆“六朝胜境”,现嵌于山门。山门石槛嵌王闿运题联“明月似闻三弄笛(笔者批注;《梅花三弄》笛曲),白云长对六朝山[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市)为南朝六都。宋史张守傅:‘建康自六朝因建都于北方,称北六朝。后来三国至隋南北两方,也泛称为六朝。这时借代东晋传承下来的伊山]。明徐霞客游楚,与伊山失之交擘。其在游记中仅记《志》书所言。
伊山八景:云锦峰 (又名桓山、伊山、野王岭)、弄笛楼[又名皇妃楼(清有皇妃在此戴发修行,伊山被封为皇庄地)、晒日楼]、逆流洞、千僧塔、青龙桥、翠颖阁(翠颖阁前系花园,原伊山八景诗有“翠颖阁前花滟滟”之句)、读书台、双凤井(龙塘、龙泉二井。现存龙泉,龙塘被石板封井口掩埋)。(原八景有仙鹅嘴之句,青龙桥句中含古潭水景,原作者难于考证,原句亦难于觅得)。
伊山有古罗汉果树一棵(1973年砍伐),古金钱松一棵(现存,树龄达300多年),古银杏树一棵(上个世纪五十年砍伐)。古潭(水清而深,碧水一潭)岸有七棵古枫,树杆大至三人牵手难围(1958年砍伐)。
古迹有千人钟、万人锅(1958年毁),宋时有向子忞居于桓伊故居(即桓伊读书台)。古籍若干(上世纪60年毁)。宋徽宗敕赐之“景德禅寺”之“圣旨牌”毁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四周雕龙),现悬于寺门楣之圣旨牌系2004年仿刻。
伊山冲有老鹰岭(巨石如鹰嘴故名),龟山,豹子岩,凤凰山,云锦峰,日华峰,仙鹅嘴,白石岭。(凤凰山与仙鹅嘴合为双凤)另有三座横岭挡住伊山冲去路,更显伊山寺之藏!
伊山,六朝胜境,因名宦桓伊被载入史册,是名僧慧持在湘南唯一创建的最早的寺院。它的创建,早于湘南任一寺院,所以,完全可以说,伊山寺是岣嵝(古南岳)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她的创建,对南方佛教的传承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1 14:34
目录
概述
简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