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哈镇
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下辖镇
伊拉哈镇,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地处嫩江市南部,距市城45公里,地处老莱河上游。东与双山镇相连,南与讷河市老莱镇毗邻,西与讷河市老莱镇和九三农管局鹤山农场相接,北与九三农管局大西江农场、鹤山农场接壤,2018年,区域面积214.7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8629人。
历史沿革
据《嫩江市志》记载,伊拉哈系达斡尔语“菱角”之意。元代辟北路驿道时在本镇展望村设置失怜站;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置亦力克卫;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置北路驿道七站称伊拉喀;清末,1909年(清宣统元年),嫩江府于此设置第二区。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嫩南乡,1929年改隶第二乡。东北沦陷后期,1939年改设伊拉哈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第三区。1955年5月,改为伊拉哈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伊拉哈、古城、永发3个乡。1958年3月,将永发、古城二乡合并为伊拉哈乡,原伊拉哈乡改为双山乡。同年9月,将伊拉哈、双山二乡合并改建钢铁人民公社;11月,与国营九三荣军农场合并成立九三人民公社。1959年1月,“场社分开”,恢复伊拉哈公社。1967年1月,将伊拉哈公社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80年1月,恢复伊拉哈公社名称。1984年3月,将双山等地划出,设置双山镇。同年5月,将伊拉哈公社改为伊拉哈乡。1985年4月,改为伊拉哈镇。
元代,在伊拉哈镇展望村置失怜站。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置亦力克卫。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置北路驿道第七站。
清宣统元年(1909年),嫩江府于此设第二区。
民国元年(1912年),属嫩南乡。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第二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伊拉哈村。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3月,设第三区。
1955年5月,改伊拉哈区。
1956年3月,分为伊拉哈、古城、永发3乡。
1958年3月,永发、古城2乡合并为伊拉哈乡,原伊拉哈乡改名双山乡。
1958年9月,伊拉哈双山2乡合并为钢铁公社。
1958年11月,与九三荣军农场合并为九三公社。
1959年1月,设伊拉哈公社。
1967年1月,更名东方红公社。
1980年1月,更名伊拉哈公社。
1984年3月,析双山部分置双山镇。
1984年5月,公社改乡。
1985年4月,乡改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伊拉哈镇辖兴隆、晨光、五一、五四、黎明、永发、三星、红嫩、古城、新化、新丰、新太、展望13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
截至2019年10月,伊拉哈镇下辖13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兴隆村。
文化遗存
伊拉哈辽金古城遗址位于伊拉哈镇红嫩村,清代称其为“平原古城”。分为内外2城,均呈正方形,占地面积367.5亩,朝向近似正南正北;内城实为外城的东南部,内城的东、南墙分别与外城的东墙南段、南墙东段相重合。外城每墙长495米,周长1980米。内城每墙长330米,周长1320米,四角均设角楼,每墙有3个“马面”突出墙外,南墙中部有一瓮门。古城遗址现已变成农田,内城墙残高1~2米不等,顶宽2~6米不等;外城门址不清,余皆为遗迹。城中发现春米石臼1个,淳化、祥符、元佑、崇宁铜钱9000余枚,平头式、分叉式、三棱式铁镞(即箭头)20余件,地面可散见大量陶器碎片。
乡镇概况
伊拉哈镇内土壤介于湿润海洋性土壤地带谱与干旱内陆性土壤地带谱之间,土类以暗棕壤和黑土为主。全镇幅员面积315568亩,其中耕地面积297915亩,草原面积4890亩,林地面积6830亩,自然水面840亩。全镇共有13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32个镇直企事业单位,全镇共有8091户,总人口33496人,其中农业户8709户,农业人口29245人,农民人均收入10597元。镇直中心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人口0.42万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伊拉哈镇,地处嫩江市南部,东与双山镇相连,南与讷河市老莱镇毗邻,西与讷河市老莱镇和九三农管局鹤山农场相接,北与九三农管局大西江农场、鹤山农场接壤,区域面积214.7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伊拉哈镇地处嫩江中游强起伏台地区,地势低平,坡降很小,地形以平原为主。
气候
伊拉哈镇多年平均气温1℃,无霜期年平均127天;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7~8月。
水文
伊拉哈镇境内老莱河横贯东西,流经兴隆、黎明、晨光、红嫩4村后汇入嫩江,总长18千米,流量1.4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伊拉哈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大风、冰雹、洪涝、干旱等;2005年发生水灾,全镇农作物受灾4.1万亩,冲毁河岸堤坝900延长米、道路35千米、路基1.1万延长米、桥涵35座,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达1125.7万元。
人口
2011年末,伊拉哈镇辖区总人口31778人;总人口中,男性17890人,占56.3%;女性13888人,占43.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1580人,占99.4%;有回、满、达斡尔、蒙古、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共198人,占0.6%;2011年,人口出生率5.3‰,人口死亡率4.7‰,人口自然增长率0.6‰。
2017年,伊拉哈镇常住人口26314人。
2018年,伊拉哈镇户籍人口28629人。
经济
2011年,伊拉哈镇农业总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30%;农业耕地面积25.9万亩,人均7.4亩;粮食作物以大豆、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1.9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马铃薯、甜菜等。
2011年,伊拉哈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黄牛、奶牛、羊、家禽为主;生猪存栏4.6万头,黄牛存栏1.5万头,奶牛存栏0.4万头,羊存栏2.2万只,家禽存栏17.1万羽。
2011年,伊拉哈镇有大型农业机械35台;农民人均纯收入9421元,比上年增长19%。
2011年,伊拉哈镇工业总产值2074万元;2011年末,商业网点129个,集贸市场和牲畜交易市场各1处;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273万元。
2011年,伊拉哈镇财政总收入725万元;2011年末,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5亿元。
2018年,伊拉哈镇有工业企业1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伊拉哈镇有综合文化站和镇文化活动广场各1个;综合剧场1座;农家书屋13个,藏书2.3万册;文化大院2个,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农民乐队1个。
2011年末,伊拉哈镇有体育场3个;3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1%。
教育事业
2011年末,伊拉哈镇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325人,专任教师21人;小学1所,在校生329人,专任教师6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完全中学1所,在校生1203人,专任教师10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伊拉哈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个,其中镇卫生院1个,村卫生所25个;病床60张,专业卫生人员93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伊拉哈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25户,人数630人,支出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0人,支出17.5万元,比上年增长1.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99人,支出35.8万元,比上年减少5%;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34万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伊拉哈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19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512份、期刊735册;有电信服务网点15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400门,固定电话用户2540户;移动电话用户1.8万户,宽带接入用户645户。
交通
2011年,伊拉哈镇境内有111国道穿境而过,南北环路全长97.6千米;伊拉哈火车站1处,每天经停旅客列车8列,近郊公共汽车站1处,日均发送客车18班次。
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伊拉哈镇被黑龙江省委农办确定为黑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参考资料
行政区划.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30 13:1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