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帕夫洛维奇·伊格那季耶夫И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Игнатьев(1832年1月29日,旧历1月17---1908年7月3日,旧历6月20日)俄罗斯帝国伯爵,
泛斯拉夫主义者,外交家和政治家。1887年步兵上将。
尼古拉·帕夫洛维奇·伊格那季耶夫,名字在中国史书上也翻译为伊格那提也夫、伊格那提耶夫、伊格纳季耶夫、伊格那提业福、伊格那替
叶福、伊格纳切夫、伊格纳底夫、伊格那捷夫。
翌年到北京,因冒犯咸丰帝被勒令离开北京到
恰克图去,但他没有走,1860年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包围北京的机会,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时候,伪称作为中间人调解中国和英法的战争,作为酬劳,要恭亲王
奕訢签订《
中俄北京条约》,承认了以前一直不承认的《
瑷珲条约》,割让了
乌苏里江以东直到太平洋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1年第一次去
伊斯坦布尔,祝贺
阿布杜勒阿齐兹登基,以后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1864年担任驻
伊斯坦布尔大使。和外交大臣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的欧洲协调外交政策不同,他受
泛斯拉夫主义影响,希望解放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基督教斯拉夫人,他的外交政策主要的短期目标是修改结束
克里米亚战争的《巴黎和约》,撇开欧洲大国,直接和土耳其谈判。中期目标是俄国控制
君士坦丁堡和
土耳其海峡,充分利用
巴尔干各族反对土耳其统治的反抗斗争来瓦解土耳其。长期目标是实现
泛斯拉夫主义政治理想,建立以沙皇为首的所有斯拉夫人的联合。他力主
塞尔维亚人自治,从而引起了塞尔维亚对土耳其的战争(1876-1877),他又力促保加利亚人进行反土耳其的叛乱(1876),但是这些叛乱的失败和土耳其的大屠杀把俄国逼上了道义上的绝路,
第十次俄土战争(1877-1878)因此爆发,历经千辛万苦俄军终于打到
伊斯坦布尔城下,1878年3月3日他代表俄国签订了对俄罗斯极为有利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制造了亲俄的大保加利亚公国,这一天成为现代保加利亚的国庆节。但他向
奥匈帝国外长安德拉西伯爵解释这个条约的时候却遭到无情的拒绝,接着英国首相
本杰明·迪斯雷利发难,德国首相
奥托·俾斯麦又不愿帮忙,西欧各大国遂签订《柏林条约》(1878)取消了大保加利亚(驻英大使
彼得·安德烈耶维奇·舒瓦洛夫就曾说圣斯特凡诺条约的签订是十分悲惨的,因为俄国不得不亲手撕毁它),使他的计划遭受了惨重的打击,事后他被迫退休。
1881年
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任命他为内务部大臣,制定对付革命的非常治安条例,并听任屠杀犹太人的惨案发生,1882年因建议重建
缙绅会议引起沙皇的不快而被解职,此后,虽担任改革中亚俄罗斯领地的政府委员会主席,俄罗斯工业和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斯拉夫慈善协会的主席等职务。 但再未出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