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击
军事术语
伏击,预先将兵力隐蔽配置在敌方必经路线及其附近,待敌方或诱敌进入伏击区域后,对其实施的袭击。袭击的样式之一。
分为预置伏击和机动伏击。目的是乘敌不备,歼敌于运动之中。中国古代就有伏击的实践和理论。《孙子・势》中有“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的论述,即利用各种利益诱惑敌人,并在其经过路途设下伏兵准备袭击敌人。冷兵器时代,伏击主要在险关要地埋伏或用谋诱敌,以弓箭、弩和白刃格斗歼敌。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孙膑用减灶示弱的方法,诱伏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获全胜。火器广泛运用后,伏击有了新的发展。1652年,清军进攻衡州(今湖南衡阳),农民军将领李定国佯败退走,将重兵埋伏于衡阳至宝庆(今邵阳)间的蒸水两岸,以火力杀伤与白刃格斗相结合全歼追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广泛运用伏击战术,创造了众多典型的伏击战例,取得了辉煌的战绩。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于平型关预先设伏,待敌进入伏击地区后,堵头截尾,向敌两翼实施猛攻,歼灭日军第5师团千余人。伏击主要是利用地形和复杂气象条件隐蔽设伏,突然攻击,具有地利优势,便于以己之长击敌之短,以逸待劳,出奇制胜;但隐蔽企图和行动困难,战机稍纵即逝。基本要求:周密组织侦察,准确掌握敌行动特点和规律,及时捕捉战机,或通过示弱、袭扰等手段,造成敌人的错觉和麻痹,进而创造战机;根据敌情和地形等条件,按照便于迅速出击、便于隐蔽配置兵力兵器,有效限制敌展开和技术兵器特长发挥的原则,灵活选择伏击地区,建立有重点的袋形部署;巧妙利用地形,严密伪装和封锁消息,切实隐蔽伏击企图和部署,突然勇猛攻击。未来信息化战争中,隐蔽伏击企图和行动将更加困难,伏击的规模将越来越小;机动伏击的运用将更加普遍,机降设伏将进一步增多。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8 22:4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