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坐像》是1782年法国雕塑家
让·安东尼·乌东创作的雕塑作品,该作品存世三件,其中两件大理石雕塑分别收藏于法国巴黎法兰西喜剧院和俄国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还有一件石膏坐像收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雕塑内容
作品中,伏尔泰被表现为身穿古代宽敞的长袍,身躯前倾,面带嘲讽微笑的形象。宽松的长袍几乎遮盖了年逾80岁的伏尔泰的孱弱身躯,其流畅概括的衣纹又显示出稳重的造型感,使人物产生一种庄严高尚的气质,俨然是一位古代先哲。这位思想家虽年岁已高,但颜容仍然焕发着锐气逼人的智慧和魄力,特别是眼部的雕刻,妙不可言地表现了眼睛的透明晶亮和由此流露出的人物内心的无穷奥秘。伏尔泰的面庞瘦削,但是他敏锐的大眼睛传递出内心的激情,他的嘴角流露着一种嘲讽的微笑。
创作背景
伏尔泰是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戏剧家、社会活动家,
法国启蒙运动中标志性人物。他一生猛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这个坐像是乌东在伏尔泰经过多年流放,胜利地回到巴黎之后立即制作的。
为了塑造伏尔泰的形象,乌东先后为他作了很多件头像、胸像。这件坐像开始创作于伏尔泰去世前一年,直到1782年完成,该雕塑真实地记录了这位八十岁高龄的哲学家的生前形象,对他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深刻、细腻的表现。
艺术鉴赏
人物形象
伏尔泰被表现为身穿古代宽敞的长袍,身躯前倾,面带嘲讽微笑的形象。宽松的长袍几乎遮盖了年逾八旬的伏尔泰的孱弱身躯,其流畅概括的衣纹又显示出稳重的造型感,使人物产生一种庄严高尚的气质,俨然是一位古代先哲。
面部是作者从伏尔泰本人脸上翻下的模印塑成的,作者在额头、口、鼻、眉、眼等关键部位作了精心的雕琢。作者还通过钻凿眼珠的独特处理手法,表现了伏尔泰眼睛的晶亮,反映出这位哲人的聪明和智慧。作者在处理人物形象时,没有让伏尔泰佩戴假发,而是露出头发稀少的秃额头。
这位思想家虽年岁已高,但颜容仍然焕发着锐气逼人的智慧和魄力,特别是眼部的雕刻,妙不可言地表现了眼睛的透明晶亮和由此流露出的人物内心的无穷奥秘。伏尔泰的面庞瘦削,但是他敏锐的大眼睛传递出内心的激情,他的嘴角流露着一种嘲讽的微笑。在这件雕塑面前,人们似乎可以感到伏尔泰脸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变化和活动着,在他的脸上焕发着永远清新的智慧。
雕塑手法
伏尔泰在椅子上的学姿像生动、简约,看上去似乎是乌东所有著名作家雕塑中最贴近生活的一个。伏尔泰刚领受大师的头衔不久就与世长辞,在乌东手下,他被雕塑成一个虚弱的老人。 尽管如此,雕塑家传达了伏尔泰生命将尽,内心的火焰还在燃烧的状态。这尊雕塑的突出特征就是对人物刻画的深度。以及通过联制手法,再现雕塑表面的平滑和光感,甚至脸上深深的皱纹,老人干瘪的手指、深邃的目光都得到表现。
伏尔泰半露笑意,仿佛在审视自己的思想,他双目闪烁着光芒,那是智慧,才智和哲学思辨的集大成。已经没有牙齿的嘴仿佛要开口说话。伏尔泰的面部表情似乎随着光线或者观察角度、位置移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角度不同,他或显睿智或露讥讽,或善解人意,或耐心不足,或全神贯注或内省自思。
名家点评
浙江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
钱景长:乌东在制作伏尔泰坐像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力求运用雕塑语言,恰如其份地刻划出伏尔泰的身分和气质。
后世影响
乌东为真实再现伏尔泰的形象曾多次直接观察伏尔泰,并按伏尔泰的面容翻制其“面模”。他先后制作了伏尔泰头像,胸像和全身像等各种形式的肖像,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神形兼备的《伏尔泰坐像》。这种严谨的写实精神对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洛可可艺术浮华之风是有力的冲击。
作者简介
乌东(1741~1828),法国雕塑家,1741年3月20日生于凡尔赛,1828年7月15日卒于巴黎。15岁进入皇家学院后又进入优等生学校,前后达8年之久。并得到R.M.斯洛兹的指导,还受到J.B.勒穆瓦纳和J.B.比加尔的影响。1764~1768年又到罗马深造。所作《人体解剖像》、《圣施洗约翰》、《
睡神》被看作是追求理想化古典主义的代表作。7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名人肖像,突出地反映了他在启蒙运动美学思想影响下表现的创造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既有古典风度又有浪漫主义色彩。主要作品有《伏尔泰》、《莫里哀》、《B.
富林克林》、《华盛顿立像》及《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胸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