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日
三伏的总称
伏日,又称伏天。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一般说“伏日”是指入初伏的那一天。
简介
“伏”有避匿之意,除此之外,“伏日”当与“伏腊祭”有关。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初伏,第四个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入末伏,总称“三伏”。
初伏、末伏都是十天,中伏有时十天,有时二十天。如果立秋在夏至的第四个庚日后,中伏十天,在第五个庚日后,中伏则二十天,总之,末伏必须在立秋后。因此,伏天有时三十天,有时四十天。
自入伏到出伏约在阳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正是我国夏季最热的时间,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故而“伏日”也是伏避盛暑、祈祭清爽的祭日,伏日祭祀也极为盛大。
来源
春秋时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为设伏日之始。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故人于伏日有避暑之举。
汉魏时,伏日有酒食之会。汉和帝曾令伏日尽日闭门,不干他事。
唐时,长安人伏日多于风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罢,富家子或植画柱,搭凉棚,召客聚坐,作纳凉盛会。
此外,自三国魏时,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
《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
又引晋·程晓诗:“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宋·吴自牧《梦粱录·六月》:“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以解暑气。”
清·顾良《清嘉录·六月·三伏天》:“旧传有夏九九,今已不传。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花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7 21:57
目录
概述
简介
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