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
平顶山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是以平顶山学院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校级重点学科“文化学”为依托,整合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地理学等学科优势而成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如今,“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已成为平顶山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与平顶山学院联合培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基地,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平台。
悠久历史
伏牛山属秦岭山系,一山出三水,分属于长江流、淮河、黄河流域。伏牛山秀美,神奇,雄浑。伏牛山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亿万年前,各种生物在这里繁衍,有恐龙蛋化石带遗迹为证;华夏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出土的80-100万年的“郧县人”、50万年前的“南召人”、15-20万年的“大荔人”、10万年前的“卢氏人”、8-10万年的“许昌人”、4万年前的郑州“老奶奶庙”等人类遗址为证。伏牛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伏羲、炎帝、黄帝、嫘祖、仓颉、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中华上古圣贤的主要活动地带,处处彰显着伏牛山地区文化底蕴的深厚的和文明程度的辉煌。黄帝文化、尧文化、夏文化、龙文化、应文化、墨子文化、观音文化、姓氏文化、瓷文化、酒文化、曲艺文化、魔术文化等在这里都可以寻根溯源。伏牛山是一座文化大山,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发展、升华,形成了多元、包容、开放、创新的文化特征。
学术背景
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发展历史,相同的民情民俗,同一的社会政治管理单元和共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等等,使伏牛山地区在生产技术、使用器具、方言俗语、衣食住行、社会组织、婚姻丧葬、信仰禁忌、神话故事、艺术娱乐等人类生活文化要素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2006年5月,以张清廉教授为首的平顶山学院科研团队首次提出“伏牛山文化圈”的概念。
研究方向
2009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形成了华夏早期文明研究、地域文化与文献研究和民族艺术研究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研究团队
研究中心拥有专职研究人员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 9人,博士9人;校内兼职人员11人,其中教授 1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校外兼职研究人员10人。形成了一支学术力量比较雄厚、研究方向明确、特色比较突出的学术团队。
成果展示
中心成立以来,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厅局级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95篇;获得省、厅级以上奖励61项。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6 09:40
目录
概述
悠久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