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性之斧
汉语成语
伐性之斧(拼音:fá xìnɡ zhī fǔ)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吕不韦及其门客《吕氏春秋·本生》。
成语出处
先秦·吕不韦及其门客《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伐性之斧”。
成语典故
春秋时代的越国以出美女著名;郑、卫两国以音乐见长。魏文侯曾经对子夏说过:“我戴正帽子听古乐,唯恐一边听一边睡着了。而听郑、卫之乐,却从来不知疲倦。”
郑、卫之乐其实是一种靡靡之音,听了会使人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所以,孔子以为郑、卫之声是淫荡的乐歌。在《吕氏春秋》的“本生”篇中指出:人若身处富贵而不懂养生之道,这富贵便足以变成祸患,还不如贫穷微贱的好。穷人很难获得衣食钱财,想要过度享用,又如何获取。富贵人则不同,出来进去不是乘车就是坐轿,务求安逸,这车轿就是招瘸找病的器具。肥肉醇酒,已经醉饱还要强塞,这些都是烂肠子的毒药。明眸皓齿、靡靡之音,极尽声色之乐,这都是砍伐性命的利斧。这三种祸患都因富贵而招致。因而古人不求富贵,是珍视生命而非图虚名,完全出于实在目的。
成语寓意
“崇拜金钱,崇尚享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人们不能目迷膏腴锦绣、声色犬马、要防止被酒香花媚的迷雾妖霾所诱惑。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们一定要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牢记“色情腐败”不仅害己、害家,并且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后果;要知耻辱,顾大局,对反对“色情腐败”,要有所为,千万不要不知耻,“无所不为”。
色情的魔力“无远不往,无深不至”,战胜它要靠正气。“人生道路多诱惑,战胜邪恶靠正气。”汉代杨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者则为善,修其恶者则为恶。”人们只要注意思想修养,提高道德情操,是能够破迷雾、胜妖逆,严守操行,堂正做人的。在色情泥潭里陷得不深的人,要幡然悔改,迷途知返。“对于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挽救。”悔悟是“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万万回头,不一一。
成语运用
“伐性之斧”指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或性命的事物。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汉·刘向《说苑·敬慎》:“夫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谩谀者,穷辱之舍也;取虐于人者,趋祸之路也,故曰去徼幸,务忠信,节嗜欲,无取虐于人,则称为君子,名声常存。”
汉·枚乘《七发》:“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宋·周密《癸辛杂识·寡欲》:“余行年五十,已觉四十九年之非,其视秀惠温柔,不啻伐命之斧,鸩毒之杯;一念勇猛,顿绝斯事,以缴晚年清净之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3 10:00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