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山
山东省邹平县境内山脉
会仙山,山东省邹平市境内山脉,为章丘-邹平界山长白山脉北部山群的主峰。会仙山群展布于邹平市区西南及南侧周围,环拱大小山头几十座,西接浒山泺,北临杏花河,黛溪河穿南部诸峰而过。山势起伏,壑峪纵横,千姿百态,气象峥嵘。
位置境域
会仙山山群位于长白山脉北部,南与摩诃山连峰接脉。整个山群呈北西南东弧状走向,东西宽约7.5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总面积约22.3平方公里。会仙山山群绵延衔接,断而复连。中部群山绕主峰呈集团状聚集,边缘诸山则呈链条状渐断伸延。整个山群有大小峰峦100余个,岩石裸露,多悬崖深谷,山间松柏扶疏,果木成林。
主要山峰
会仙山,东北距市区7.5公里,海拔590米,为会仙山山群最高峰,山势巉岩秀拔,形若覆礅,相传群仙曾会集于此故名。
石户顶,会仙山北0.5公里,双峰对峙,一为南石户顶,一为北石户顶,海拔分为267米、458米,中为石船谷。
玩湖顶,会仙山以北1公里,鲁家泉南突起高峰,海拔412米。登峰可尽览浒山泺水天景色,故名。
凝岚岩,会仙山以北1.5公里,玩湖顶北,鲁家泉西,海拔286米。
醴山,会仙山北1.5公里,海拔307米。
凤凰山,会仙山北3公里,位于会仙山北支脉最北端,海拔250米,其势酷似巨鹏展翅欲飞,故名。
青龙山,会仙山以北偏西,九峰连接(即会山、角山、神山、二虎山、大虎山、西山、圣王峰、龙头山、蜘蛛山),蜿蜒北去,如龙腾舞。故又名九节青龙山。青龙山尾高头低,由海拔283米到80米,由南而北渐次下降,最北有一孤立小丘,谓之珠山,又称蜘蛛山,俗有“九龙戏珠”之说。山北为杏花河,建有大型扬水站。
宿山,会仙山北4.5公里,呈圆形孤立,海拔51米。旧志谓旁有店铺,行旅止宿,故名,亦称制粮山。
老人峰,会仙山东偏南1.5公里,孙家峪西北,海拔394米。山顶巨石错立,状若佝偻老人,故名。
老人山,会仙山以东3公里,老人峰东北。山有二峰,曰大斿山、小斿山,海拔分别为294米、223米。
黄鹄山,会仙山东南3公里,西井村正北,海拔282.8米。山上旧有黄鹄庵,已废。
印台山,会仙山以东4公里,黄鹄山东北,海拔270米。山顶巨石突起,高十余米,上可坐百人,形如巨印,状如锻砧,故又名锻砧峰。山东有黛溪绕其下。
于兹山,会仙山以东7公里,市区南5公里,海拔228.9米。三峰并列,呈马蹄形,孤立平川。山西有于印水库,山东有一孤立小丘,名秃山。
黄山,坐落市区南边,海拔168.4米,因山土呈黄色而得名。山势呈半环形,山巅有虎头岩,如卧虎踡伏。山上旧有碧霞元君祠、玉皇宫、姑子庵等。每年四月八日有盂兰盆会,届时远近商旅云集,以药材交易为盛。现已辟为黄山公园,上有电视转播塔、仙遐亭、步云亭等,山阴有革命烈士陵园。
长白山,又名会元山,会仙山东南0.5公里,海拔540米。
骆驼鞍子,会仙山以南1.5公里,山峰起伏状如骆驼故名。海拔360米,聚仙村座落其下。
松山,会仙山以南2公里,海拔289米,以山上多松柏得名。
猪屎尖子,会仙山南偏西2公里,海拔344米,与四尖山连峰接脉,北麓有过山道可通。
南山,会仙山南偏西2.5公里,猪屎尖子西南,海拔367米,山北为东窝陀村。
雾露山,会仙山以西2.5公里,海拔122.8米。
西石楼,会仙山以西2.5公里,海拔206米,山东为东窝陀村。
地质构造
构造
构成邹平地区的基底是前震旦系变质岩系和下古生代地层,现已被深埋在地下几千米。从中生代早期印支运动开始,特别是从侏罗世开始的燕山运动以来,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邹平破火山口。邹平破火山口原为一巨大的环状构造,夹持于金山一姚家峪和文祖两条近南北向断裂之间。北端被齐河一广饶断裂切去一弧,成一马蹄形,中部又被周村—肖镇断裂拦腰分割成两块。长白山区为南部隆起的一块,北部一块则隐伏于地下。整个火山口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邹平城西王家庄一带为喷发中心。由于破火山口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又受火山活动特殊应力场的制约,从而形成环状和放射状断裂等构造特征。
围绕破火山口中心发育了一系列环状断裂带,多由正断层构成,产状直立或向中心陡倾(60°—85°),部分断裂被辉长岩、二长岩充填,形成半环状岩墙。环状断裂带可分成三环:外环由歪歪顶子、大寨、沫湖顶(亦称摩诃顶)、千峪顶、白云山组成;中环由青龙山、四尖山、雪花山、伏虎山等组成;内环由凤凰山、会仙山、老人峰、印台山、于兹山、黄山组成。环状断裂一般以多条平行小断裂组成阶梯式断裂带或密集裂隙带,多向破火山口内倾。特点是:倾角较陡,多在75°-85°之间;正断层或逆断层,均显示张裂性质;单条断层落差不大,多在几十米,但阶梯状断层累计落差可达几百米;断裂走向时隐时现,不是贯通断裂;沿断裂带多见有断层角砾岩和宽数米至数十米之破碎带,并有热液蚀变、矿化及次火山岩充填。
地层
邹平一带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层可分为三个大旋回,总厚度为4240.8米,顶底界面清楚。第一旋回与基底侏罗系地区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多数地方以环状辉长岩墙与火山岩为界。第一旋回与第二旋回呈喷发整合接触,以集块岩为分界标志。第二旋回与第三旋回呈喷发不整合接触,以出现复成分的粗安质集块岩为分界标志。三个旋回连同基底及第四系土层构成的邹平地层,自老而新可分为蒙阴组、玉泉山组、沫湖顶组、会仙山组、第四系,共5个层次,9个岩段。
会仙山组为第三旋回,地层见于破火山口内环之会仙山、老人峰、印台山、于兹山、黄山等。多分布在山顶,呈残块出现,半环状展布,为一套强烈爆发相产物。总体产状以高角度向环内倾斜,呈喷发不整合盖在沫湖顶组之上。其底部玄武粗安岩钾—氩全岩同位素年龄为125±1.35-130.5百万年,时代相当于早白垩世。此组底部的下岩性段,主要为火山流相之熔结集块岩、熔结凝灰岩、凝灰熔岩,厚度为321米。上部为上岩性段,为安山质复成分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厚度为239米。
地貌特征
会仙山,属长白山脉,系泰沂山区北麓的低山丘陵区。山区长约31公里,宽10公里,地连一市(淄博市)、两区市(章丘区、邹平市),横跨市内临池、好生、西董、青阳、邹平5个乡镇。低山丘陵面积为196.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66%。长白山区地势高峻,海拔在200米以上,整个山脉为北西一南东走向,呈链状,半环形展布,水系则呈放射状散开。
长白山脉共有大小山头317个,除主峰摩诃顶外,500米以上山峰18座,多分布在山脉中部与章丘交界处,又多为崮顶山,山顶平缓,山坡陡峭,沟谷深切。
土壤植被
会仙山山区,除裸岩外,主要覆盖土壤为褐土。褐土剖面通体呈棕色或褐色,通常由表层、淀积粘化层和钙积层三个基本层段组成,表层腐植质层较薄,粘化层由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构成,钙积层含氧化钙最多。土壤pH值在6.5左右。根据褐土的发育阶段、碳酸钙在剖面中淋溶、淀积特点和地下水影响,市境内褐土土类又可分为4个亚类。
褐土性土亚类,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中上部,杂草丛生,间有疏林草地或岩石裸露地,农业难以利用。此亚类境内只有1个土属,3个土种,即极薄层石渣土、薄层石渣土、中层石渣土,其中极薄层石渣土质量最差。
淋溶褐土亚类,主要分布在低矮山丘,近山阶地和山麓平原上。剖面土体深厚,层理清晰,表层为中壤,质地适宜,耕性良好。pH值在6-7之间,适宜一般作物生长,为较理想之土壤。此亚类只有一个土属。据土体结构可分为4个土种,即粘心坡黄土、坡黄土、砾石腰透黄土和粘腰坡黄土。
褐土亚类群众俗称黄土,主要分布在山丘中下部的水平梯田、近山阶地以及山前冲积平原上。褐土亚类表层质地适中,耕性良好,通透性适种性较好,自然肥力较高。据成土母质类型可分为3个土属。即坡积洪积褐土、洪积冲积褐土、黄土状母质褐土。坡积洪积褐土土属又分为2个土种。粗黄土和中层粗黄土。洪积冲积褐土分为7个土种。其中面积较大,有代表性的3个土种为透黄土,粘心透黄土和砾石腰透黄土。黄土状母质褐土只有本身一个土种。
潮褐土亚类,主要分布于山前缓平地下端。潮褐土亚类土壤耕作历史悠久,土壤熟化程度较高。耕性良好,适宜种植各种作物。市境只有洪积冲积潮褐土一个土属,分为8个土种,主要有轻潮黄土、潮黄土、老黄土、粘心潮黄土等。
会仙山地区的植被,主要为苔藓、地衣、裸子植物、藻类植物、真菌植物、被子植物等,自然植被覆盖率低。丘陵上部草本植物主要为白草、黄白草、拐草、狗尾巴草等,木本植物很少,只有零星黑松、刺槐等乔木,酸枣、荆条等灌木,无人工植被。丘陵中部,多为疏林草地。木本植物有刺槐、黑松等乔木和酸枣、荆条等灌木,草本植物主要为白草、黄白草、扒根草、野菊花等,人工植被有柿、杏、软枣等树种。丘陵下部,土层较厚,杂草丛生,林木繁茂。针叶、阔叶林相间,主要有刺槐、黑松、侧柏、本地杨、香椿、榆树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黄白草、香草、热草、狗尾巴草等。岭坡梯田,人工植被主要有柿、杏、苹果、梨,桃、山楂等树。粮食作物主要有地瓜、谷子等耐旱作物。
山前倾斜平地,自然植被良好,木本植物为阔叶乔木,主要有杨、柳、榆、槐、桃、梨、柿、杏、苹果、石榴、花椒等各种树木。草本植物有热草、马唐草、墩草、灰菜等。人工植被以小麦、大麦、玉米、豆类、高粱、蔬菜等为主。
水系水文
浒山泺,在市区西15里,九龙山以西,原为故小清河滞洪区,自故清河淤塞,獭(漯)水流经其中,遂成汪洋。王士祯《长白山录》记载:“浒山泺在九龙山西。醴泉寺北,中多芙蕖、菱芡、茭芦、鱼蚌之属,渔舟虎落,交于山麓,周回三十里,盖獭(漯水之委也”。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知县桂麟令民掘地北注新清河,自上口东至出境计长30余里。浒山泺积水顺清河沟(又名环河沟)排入小清河。1935年(民国24年)4月,梁漱溟倡导疏浚杏花沟,浒山泺积水减少,泺底常露。建国后,浒山泺面积约30平方公里。除汛期外,仅19平方公里有水。1950年在泺区西侧修筑芽庄湖围堤,漯河纳入湖区。泺区面积缩为15平方公里,滞洪量由1500万立方米减为1000万立方米,部分土地退水还耕。1976年后,马四干运河中穿浒山泺,泺区分为东西两滞洪区。西区蓄洪700万立方米,东区大部成良田,若遇特大洪水,可蓄洪300万立方米。
杏花河,古名环河沟,又名清河沟,为排泄古浒山泺积水的一条小沟,每逢雨季常成水患。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知县桂麟令掘清河沟,引水北注新清河。1935年(民国24年)春,邹平实验县政府征集民工疏浚,适值杏花落红,流水漂泛,遂更名为杏花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杏花沟经多次整修治理,排水能力大大提高,1969年改称杏花河。杏花河源出芽庄湖,上接章丘漯河客水,自浒山闸沿明家集乡南部流向东,至青龙山北首折向东北入韩店乡境,经上口村、甲子、张家、东白至孙镇乡霍家坡南折向东行,又至袁家屋子再转东北经徐王屋子,沿孙镇乡与焦桥乡界至孙镇乡大有里村东,转至焦桥乡张官村北穿胜利河入桓台县境,至金家拦河闸注入小清河。市境内总长33公里,流域面积425平方公里。河道上口宽40米,底宽24米,平均深4米,堤距70米,防洪水位一般10.4?17.97米,最大行洪流量100?150立方米/秒。杏花河在市境内上接芽庄湖,下有9条河道汇入。分别为五十米大沟、黛溪河、郑马河、六六河、长白沟、新民河、安袁河、利民河、刘套大沟,除黛溪河为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外,其他均为人工开掘排灌两用河道。
黛溪河,古名沙河,《齐乘》称蒙水,因源于摩诃山下黛泉,又汇诸涧溪水,故名黛溪河。黛溪河系邹平南部山区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发源于以摩诃山为中心的18条山峪,上游分两大支流:一条汇西董乡西峪、八柱台、大马峪和上下回诸峪之水,经由家河滩、尚庄至西董村西,向北至崔家营南;另一条汇杏林、秦家沟以南诸涧之水,经黄家河滩、南石至崔家营南,与南来支流汇合,穿于兹山、印台山之间,北流绕邹平市区折向西北,至上口村西南入杏花河,总长23.6公里,流域面积97.5平方公里。1958年以前,涓涓细流(约0.3立方米/秒),常年不断。汛期洪流直下,过水流量达110立方米/秒。因河道纵坡大,流速急,经常泛滥成灾。自1958年,经过多次治理,中上游建起水库塘坝,雨水偏少之年,黛溪河水断流。
新月河,亦称月河,又名白条沟,是一条古河道。纳南山之涧水,至见埠、柳泉一带合流,北至月河村北,曲流于黄山东南,如月半规,故名月河。再东北行至新民村北,至三岔河入潴龙河。原河道是条小沟,深不到2米,底宽0.5米,春冬仅有一线细流,过水流量15立方米/秒。1965年秋,整修月河,加深加宽,由石家村东改道注入孝妇河,始称新月河。新月河自邹平镇侯家村南,向东经月河、石家、礼参乡莲池、祉房、邓家折东北至山旺埠东入孝妇河。新月河底宽8米,深2.5米,全长12.5公里,过水流量40立方米/秒。新月河主要拦截南部岭坡洪水,减轻杏花河排洪压力,属季节性河流。
三八水库,位于邹平镇南关村南,黛溪河下游,东临黄山。1958年3月8日破土动工,同年9月竣工,因动工之日适逢“三八”国际妇女节,参加修建的多为妇女,由山东省副省长余修题名“三八水库”。水库主坝长200米,坝顶宽8米,坝顶高程39米。副坝长800米,坝顶宽6米。主、副坝均为土质结构,干砌石护内坡。水库汇水面积67平方公里,库区占地335.3亩。库底高程30米,总库容量106.2万立方米。水库挖土方5万立方米,砌石700立方米,用工日21.2万个,总投资39万元。1976年整修加固,主、副坝,上建石砌防浪墙1000米,高0.9米,顶宽0.5米,并建放水涵洞一座,长60米。1979年又于溢洪道建5孔泄洪闸,孔宽5米,高4米,闸底髙程32.5米,可行洪234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5000亩。1980年后,水库干枯,仅供拦蓄山洪之用。
气候特点
会仙山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更迭不均,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季最短。大陆性和季风性明显。市内大陆度指数为64.7,季风指数为39,年平均气温适中。但冬寒夏热,年振幅很大;昼暖夜凉,日变差较大。降水量较少,且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易发生旱涝灾害,旱灾居多。年内风向变换明显,冬季多西北风,春季多西南风。
果品特产
柿子,柿子是市内一大特产,主要生产于南部西董、临池、青阳和邹平镇4个乡镇。西董乡最多,年均产139.3万斤,占全市总产量的40.2%。青阳次之,年产60余万斤。全市年总产达350万斤。市内柿子有车头柿、方柿、平柿、擎柿、托柿、小柿、水柿、花柿、油星柿等10多个品种。车头柿最多。车头柿皮薄无核,味甘肉细,是旋制柿饼的主要品种;方柿、平柿浆多味甜;托柿果实最大;小柿小巧玲珑,熟透后甜如蜂蜜,且树龄长,可达200年之久;油星柿无大小年之分,年年果实累累,适应力极强;擎柿成熟最晚,立冬后采摘,故又名“冬柿”。柿子加工成“柿饼”,质韧霜厚,是人们喜爱的佳品。柿饼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葡萄糖,有清热、止咳之效,是治疗咽喉肿疼、口舌生疮的良药。大部分运销黄河南北各县市及华北、东北各地,柿饼每年有一部分出口运销国外。
张高水杏,南部山区盛产水杏,以张高水杏为最佳,主要产地为邹平镇的张高、贺家、姜家洞一带,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张高水杏个大如桃,脆而酸甜,气味芬芳,食之清爽可口,且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可加工成多种髙级食品和杏脯,又可制成中药医治疾病。品种中最好的要数“抽把子”和“关爷脸”。水杏上市早,俗有“小满三日杏发黄”之说。张高水杏年产量在百万斤左右,畅销全国各地。
山楂,山楂又叫红果或山里红,市南部山区盛产。主要品种有大金星、小金星、敞口、莱芜黑红、青口、大货等10种。果实呈方园形或扁园形,大红色,果皮密布细点,少光泽,较粗糙。山楂营养丰富,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味酸甜,易贮藏,质地绵软可口,可加工成山楂片或山楂脯。
软枣,软枣又称黑枣,盛产于南部山区,是著名的本地特产果品。软枣树高冠阔,果呈园形,大小如葡萄,未熟呈黄色,味涩甚,成熟后须在阳光下晾晒成黑色方能食用。味甘甜,经霜打后食之更佳。年产量在十几万斤以上。
香椿芽,香椿芽盛产于西董、青阳、邹平镇一带山区,年产量在150万斤以上,为市内一大经济优势。香椿芽分红芽和青芽两种:红芽稭粗肉嫩,芽叶油光红亮;青芽碧中带黄,鲜嫩异常。清明时节的椿芽俗称“黄练芽”,鲜嫩可口,清香独具。椿芽按采集的早晚分等级,清明节前后为最佳,谷雨以后次之,再晚枝叶纤维粗硬,品质下降。南部山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香椿树,80年代以来为发展多种经济,一些村庄开始用塑料大棚培植香椿芽,一年四季随时都能采集,春节前后每斤高达50-60元。
中药药材
邹平市境南部多山,盛产中药材,历史上就是重要的药材集散地。旧志载:“每年四月初八,天下商贾,云集黄山,经久不衰,可谓盛事。”境内所产中药材,如远志、丹参、柴胡、酸枣仁、益母草、山瓜蒌等,以其质量好,远销全国各地。当地中医、药农多往山中采集,或自用,或外销。建国后,先后组织对山区中药材资源进行了六次普查,为发挥当地药材资源优势奠定了基础。
清顺治《邹平县志》记载,地产药材34种。建国前,药材资源无人勘查,只有药农自行采集。1958年6月,县药材公司组织15人药源勘查小组,对全县药材资源进行勘查,发现野生药材86种。1959年,山东省野生植物普查队在南部长白山进行野生植物普查,又发现药用植物55种。同年,县内组织药材勘探队,先后发现金银花、郁李仁等60余种野生药材。1960年,又普查到野生药材70余种。1966年6月,惠民地区药品检验所会同县药材公司到山区普查野生植物,发现稀有药材穿山龙、紫参、草乌、五加皮、元胡等品种。
1985年5月,县内组织药源普查小组,进行全县药源普查,发现药材资源共10类147科372种,总蕴藏量约174万公斤。南部长白山区产药材273种,蕴藏量123万公斤。中部山前阶地,多产耐热喜阳植物类药材25种,蕴藏量达6万公斤。北部平原地区,产药材76个品种,蕴藏量达45万公斤。年蕴藏量在万公斤以上的有21种:地榆、五加皮、野菊花、仙鹤草、葛根、翻白草、山豆根、漏芦、薤白、益母草、薄荷、苍耳子、茵陈、苦参、旋复花、车前子、槐米、艾叶、萱草根、扁蓄、茅根,蕴藏量达35万公斤。新药资源29种:续断、乌头、京大戟、鬼箭羽、山大活、野元参、石刀柏、卷柏、灵芝、蛇菰、豨莶草、石耳、繁缕、叶底珠、鸭趾草、千里光、烟管草、金盏银盘、地钱、斑中草、糙苏、山野豌豆、墓头回、糖芥、二月兰、二月舌唇兰、过山厥、乌苏里、风毛菊、红白二丑。
建国前,黄山、新民一带就有中药材种植。县药材公司成立后,在全县发展药材生产基地。1958年,全县共有药材专业队60个,483人。1959年种植药材71个品种,种植面积97亩,年产药材1971公斤。1971年,全县有农村药材生产基地112个,种植药材4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314亩,年产药材39600公斤。1977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327.5亩,年产药材268237公斤。1985年,全县药材基地减为52个,种植品种20个,种植面积调整为350亩,年产药材2万公斤。
公路交通
章(丘)索(镇)路西起绣惠镇(原章丘县城),经青阳店、邹平城、礼参店、长山镇,东至索镇(桓台县城),是横贯市境东西的主要交通干线。市内段长36.7公里,车日流量达3000辆次。1950-1963年,该路进行数次维修加宽。1966年铺筑砂石路面。1970年,南营黛溪大桥建成,线路由邹平城里改走南门外。1971年,浒山铺至青阳一段改线。从浒山铺村西、刘家村北西行去西董村。长山至桓城一段改线由前店村东、大由村西去桓城。1976年,建长山镇西门外孝妇河大桥,线路改由茶棚村北去长山镇。同年,沿路建涵洞36道,计长464.4米,倒虹吸29处。1977年上半年,铺筑沥青路面,投资96万元。
朱(塘)会(仙)路东起朱塘,西至会仙村,经坊子、西王、南石、冯家、黄家河滩,全程6.1公里,是西董乡通往会仙山南大峪中各村的交通要道。1968年,由公社组织民工在原路基上改建,铺成沙石路面,路基宽6米,路面宽4.5米,全程有桥梁两座,涵洞17道,漫水工程两处。
林业绿化
黄山是市区的主要风景区之一,民国期间,山上苍松翠柏,僧宇梵楼,烟火颇盛。后遭战火洗劫,山上林木砍伐净尽,各种建筑亦荡然无存。建国后,县委、县府十分重视黄山绿化。1957~1970年,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学生植侧柏20000余株,大部成活。此后,历年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由于无专门管理机构,管理措施不力,放牧拾柴,山火焚烧,以致“年年植树不见树”,绿化收效甚微。1981年黄山辟为公园。1984年建立园林所,绿化管理工作纳入正规。1983~1984两年各植刺槐1万株。1985年植树节,县直机关、学校3000余人在黄山上又植刺槐1万余株、侧柏5000株。制订《黄山林木管理暂行条例》,加强管理。
文物胜迹
会仙山主峰,峰顶“八仙台”、“金母祠”遗址尚存。山北有石船峪,南有盘壑峪,东面为滴水崖,数股泉水流溢,夏秋滴水飞练,冬春冰溜倒悬,甚为壮观。旧志记载:每年三月三清明时节夜晚,山上仙灯呈现,状如星火,飘渺空际,许时方没。为会仙山所独有的仙境奇观,俗称“会仙神灯”,成为古今难解之谜。
梁邹侯墓,位于邹平市区南安家村西南,属汉代墓葬。梁邹侯,名武虎,系汉初功臣,汉高帝六年封为梁邹侯,死后葬于此。封土已于1956年取土铲平。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骕墓,位于邹平镇韩坊村西500米处,青龙山下,为清初著名史学家马骕之墓。墓址封土高1米,长8米,宽8米,未开掘,原有石碑一通。1956年兴修水利时毁。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范墓,位于邹平西南相公山下,为五代后周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景范之墓。相公山由此得名。墓基不大,墓前原有景范神道碑,有翁仲、石马、碑碣。1955年农田基本建设时,墓被挖掘,封土铲平。1980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邹平烈士陵园,座落于黄山北麓。1971年始建,1976年竣工,占地4万平方米。陵园按山势分为5级,左右对称,中间有石阶迭次向上。第一级陵园大门,坐南朝北的牌坊式门楼,上书“烈士陵园”镏金大字。门两侧对联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第二级为绿化区,遍植苍松翠柏。第三级东为烈士纪念堂,西为烈士纪念馆。第四级为两座六角纪念亭,东曰忆英亭,西曰怀烈亭,亭内各立石碑一通。碑文记述着邹平人民历次革命战争中的英勇业绩(见附一)。第五级为烈士墓地,正中矗立着白色高大的纪念碑,正面上书“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两侧为烈士墓,共144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梁漱溟墓,位于黄山山腰,1988年梁漱溟辞世后,由当时的惠民地委地区行署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捐资近6万元修建。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题写了碑石,梁先生的学生田幕同、李微、张俶知、徐树人等撰写了碑文,启功、冯友兰、程思远、沈醉、吴祖光、任继愈及其梁漱溟的学生等撰写了挽联。梁漱溟墓三面环山,周围有翠柏掩映,是邹平城区风景最美、最安静的地方。
会仙书院,在齐东城(今九户)北门里,始建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因书院正堂面对会仙山而取名,有院舍77间。清末,前院设县立高等小学堂,后院设师范传习所。初期书院多系私人创办,或私办公助。书院设院长(或称山长)1人,由地方官吏延请本籍或外籍著名人士充任,也有由地方长官直接充任的。书院内设有院董会,又设教习,由院长出面延请举人、进士充任,另设书计、首士、学长各1人。书院学生,称生员。入院学习的生员,分“文生月课”和“童生常课”。书院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研习经学,习作八股文、试帖诗,间亦研讨时政和学术问题。教学方法,多采用个人自学、相互问答和集体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书院学生无定额,学无年限。
黄山上有碧霞元君祠、玉皇庙、姑子庵等,与市区内建筑遥相映衬,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至1937年,尚有部分建筑保存完好。
姑子庵,又名“清静姑庵”,位于黄山西端(今黄山公园大门东南约百米处崖上),始建年代不详。
碧霞元君庙,位于黄山中部山凹处,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有庙门、栖寝殿等建筑。始建年代不详。
玉皇庙,位于黄山东端,为歇山转角,斗拱飞檐式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大殿为二层,后院大殿建有左右悬廊,与前院大殿相通,故称转楼。前后殿内雕塑神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有庙会,方园百里之香客云集黄山焚香拜佛,“四月八会”因此名闻遐迩。
唐李庵,位于邹平镇石樊鲁村西北300米会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传古有唐、李二仙在此修炼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记最后一次重修为明隆庆年间。现存大殿、东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经楼、客房及山门共32间。山门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寺东有相传约有500年树龄的文冠果树一株。院内植丁香、古柏。1984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于1986年春对唐李庵进行部分维修,主要修复主大殿屋顶,更换西殿后墙,修复东、西偏殿屋顶和安装所有瓦兽,同年5月竣工。1996~1998年,县府先后拨款14万元,自筹资金6万元,对唐李庵主建筑群(大殿、东西偏殿、影壁、山门、院墙)进行重建与维修、恢复了原貌。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开发扩建为一个景区。
旅游开发
20世纪末,滨州地区设计规划“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位于邹平境内,因主景区在邹平南部长白山区且有著名的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而得名。主要景点、景区有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会仙山、玉泉山、黄山、花盆河、碧云湖、范公祠、范仲淹读书洞、唐李庵、醴泉寺、梁邹侯墓、梁漱溟墓以及大量古碑、石刻等80余处。其中会仙山、黄山、唐李庵、梁邹侯墓、梁漱溟墓等都在会仙山山区。较大规模的旅游节庆活动是每年农历初八的黄山药会。
市区南的黄山,古时多庙宇,西岭有碧霞元君庙,东岭有玉皇庙,又有捕蝗之神刘猛将军庙、石大夫庙、黄山文笔峰等景点。历史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黄山上有文人墨客的盂兰会(俗称黄山庙会或黄山药会),不仅文人墨客会集于此吟诗作赋,而且南北商贾来此交流物资,此间尤以各地前来交流药材的药商为众,形成海内闻名的黄山药会,成为邹平一年一度的一大盛事。北麓有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纪念碑、忆英亭、怀烈亭;西面有三八水库。已于1990年代辟为黄山公园,上有电视转播塔、仙遐亭、步云亭等,山阴有革命烈士陵园。
文化传说
庙会
黄山庙会,俗称“浴佛会”。始自明代,1937年终止,历经500余年。西山顶有碧霞元君庙,俗称“泰山奶奶庙”。东山顶有玉皇庙。北坡软枣峪有清静姑姑庵,以北是王灵观。南坡有刘猛将军庙,俗谓“蚂蚱神庙”。在黄山上形成一个庞大的庙宇群。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开庙门,香客开始进香,商贾云集,杂艺渐盛。四月初八为鼎盛时间,到四月十五日,渐次散去,前后约半月时间。东关村一带搭戏台,邀请外地戏班演出。山路两旁,民间艺人设摊卖艺,有鼓书、杂技、耍猴等。民国期间增加了“拉洋片”。各种画片置入箱内,箱前设孔七八个,孔上装置放大镜片,艺人拉线换动画片,并敲击锣鼓乐器,配以说唱。另外还有木偶戏,俗谓“玩撮傀儡”。各种文艺荟萃,颇为热闹。赶会者,远自湖广、四川、京津及东北三省,近者来自省内邻县,尤以黄河以北滨州、蒲台、惠民、阳信等市县为最多。大车小辆,骑驴乘马,纷至沓来。俗谓“四月八日浴佛会,各路香客来赶山”。
会仙山庙会,山顶原有金母祠,山下盘壑峪内有两个庵观,当地谓“上场”、“下场”。上场叫清宫,殿内有老子神像,下场叫白衣庵,供奉白衣大士。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王母寿诞之日,有香火庙会。远近的善男信女纷纷上山进香设供。庙会期间,商贾云集,进行山果和药材贸易。山下搭台唱戏,有各路杂艺为庙会助兴。
黄山药会,市境南部长白山脉盛产药材,药农多在深秋和春初上山采挖。此时药材津润始萌,枝叶未充,故所采之药材味厚重、质量上乘。市区东南有一黄山,山上古有庙宇,每年古历四月初八有庙会,历时数百年,久盛不衰。黄山庙会于四月初八开始,延续十几天,除四邑来黄山烧香、许愿上供及购置杂具的士女及乡民外,各地商贾前来做药材交易的为最多,故黄山庙会亦有“药会”之称。黄山脚下鄢家村至县城东门,车马辐辏,延续数里,车水马龙。省内外慕名而来者如济南“宏济堂”、青岛“宏仁堂”、北京“同仁堂”、定洲“宏济堂”、河北安国、河南怀庆、以及南京等地名家商号,在黄山脚下布点扎棚,竞相宣传推销各种丸、散、膏、丹和中药材,种类繁多,盛况空前。县内所产之特产药材如远志、丹参、柴胡、防风、益母草、酸枣仁等亦大宗销往全国各地。黄山庙会自明以后规模日趋扩大,名声遍及南北。民国以后,多有外县人来县内开设药店,仅县城周围就有3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西关的“同德堂”、“德和公”,本地人开办的有“宏德堂”、“中和药店”等。1937年以后,黄山庙宇毁于战火,黄山庙会日趋衰落,至50年代中期终止。
传说
九节青龙山。白云山花果遍地,林木扶疏,禽鸟啁鸣,兽不相争,年年风调雨顺,百姓安享太平。不料有一蜘蛛修行八百年,成精作怪,织起七七四十九道灯网,禽兽触之。即被网获,人不敢近。一时群山枯寂,草木凋零。有一天,南海大士坐莲花盆与众生说法,忽见西北方有黑气氤氲,知是蜘蛛精作怪,便取发中碧玉簪向空一掷,化为一条青龙,直奔白云山。青龙飞到白云山,口吐七七四十九道焰火,烧掉七七四十九道妖网。一个吐,一个烧,相持十余日,突然白云里吐出一团乌云,一刹那雷电交加,天昏地暗,两团乌云同时降落地面,变成了两座小山:一座化为青龙山,一座化为蜘蛛山,不知经历了多少年,青龙山受日月精华,每过一年就从地里长出一节。过了8个年头,就长出了8个山头。蜿蜒起伏,昂首奋鬌,活象一条真龙,伸向东北方。俗称“九节青龙山”。
会仙神灯。某年,八仙去蓬莱路过白云山,忽被一片红光挡住去路。按下云头看时,原来满山桃花盛开,串串神灯,游来飘去,把整座山照得赤红如焰,灿烂如霞,比那蟠桃园还强之百倍。八仙在这神灯花海中流连忘返,赞不绝口。此后,逢仙便说,一传十,十传百,每逢清明三月三,各路神仙便纷纷至此聚会,观灯赏花。从此,这山便叫“会仙山”。有一年,一个皇封的和尚来此主持寺院,舍粥施斋。一时,会仙山香火旺盛,但上香的年轻女子却常常失踪。一日,外地父女二人上山求乞,和尚道:“老施主,门外稍候斋饭,我与女施主进去拿些银两,权当路费。”谁知,女儿一去不回。寺门紧锁,老汉呼天号地,无人应答。至夜,老汉昏迷中,忽见眼前红光闪烁,一位执灯仙女立于面前。仙女向老汉问明原委,赐鲜桃一枚、桃灯一盏,教救其女。桃花仙女遂飘然而去。老汉顿觉耳边生风,睁眼看时,自己已在千里之外的京城皇宫门外。却说皇宫中恰逢怪事,两天前皇太子正在宫中玩耍,见西南方一串红灯,顿时双目失明,口不能言。御医百般疗治无效。夜间,皇上皇后同得一梦,见宫门外一老汉,怀揣仙桃一枚,说太子吃了后可立即双目复明,开口讲话。晨起,忙命太监开宫门,果有一老汉站在门前。老汉入宫,献入仙桃,太子果然病愈。皇上问老汉所欲,老汉说:“一不要官,二不要钱,要为女儿伸冤。”随即陈诉前情,皇上大怒,命大臣即赴会仙山拿和尚治罪。这和尚是皇后亲侄,皇后为其进言说:“不可轻信。”老汉取出桃灯一盏,皇上朝东南方一看,千里之外的会仙山近在咫尺,寺内白骨累累,和尚正欲作践老汉之女,皇上大怒,遂将神灯对准和尚一照,和尚一下僵立不动,变为一块石头,后人叫“和尚石”。石边寸草不生,俗呼为“和尚头”。
黄山聚宝盆。旧历四月八日,黄山有庙会,南北商贾,云集而来。某年值会,有老者至,自谓江南人,白日独坐客店,夜间外出,付房资大方不吝,店东亦厚遇。翌年会期,老汉复至,店东颇怪异,因道:“老先生不做贸易,为何迢迢千里游此庙会?”老者沉思良久,答道:“贵县山川秀雅,物阜财丰,黄山即藏宝之地。老朽年迈,不期重游来此,屡蒙足下厚待,今以实告:黄山软枣峪有巨石,侧有小孔,会期夤夜。中有黄金溢出,到时直可取归。但记,适可而止,不可贪求。”店东照老汉所嘱,果得黄金。但惜其孔眼太小,所溢无多,遂扩錾之,第二年取金,毫无所得。
道教
著名道教人物在晋有元阳子,隋有由吾道荣,唐有李元枝,金有张志道、郭道安、徐福贵、朱崇口。明有郑道兴、李道春、王玉山、王玉川等。元阳子长白山人,修真于“华阳宫”19年,于伏生墓得《金碧潜通》,细为诠释,著《元阳子解》,现书失传。由吾道荣琅琊沐阳人,入长白山修道,颇有名气。隋开皇初征授上仪同三司谏议大夫、沐阳县公。唐李元技,居泗水南天花桥,少读书不第,乃游四方,59岁还乡,应考获中,值妻死,遂弃家游于黄山西峪,后结茅于兹山。黄山有“碧霞元君祠”,为县境内最大宫观,建于明朝,清代重修。1691年(康熙三十年),道人柴元贞在黄山东岭建玉皇阁,香火颇盛。清季,尚有道徒30余人。绕黄山有庙地数十亩,生活来源一半靠道徒,种地自养,一半来自进香者的布施。流传既久,道徒中多有不奉行道规者。有的在民间行医,看阴阳宅,以符篆惑人,演为巫觋。民国间全县有道徒约28人。解放战争时期,黄山碧霞元君祠被毁,道徒四散。
诗词
会仙山
张实居
峻极中峰此独幽,天低日见白云浮。
西来岳色孤烟秀,东望沧海一勺流。
金筒坛迷虚夜月,赤松迹杳凛高秋。
不知山顶何年辟,流水柴门胜概留。
九日得顾宁人书约游黄山
徐夜
故国千年恨,他乡九日心。
山陵余涕泪,风雨罢登临。
异县传书远,经时怨别深。
陶潜篱下意,谁复继高吟。
寄清园
董其昌
泰岱遥瞻势独雄,黄山削就亦神工。
谁言鞭石桥难合,却喜燃库怪不逢。
窅窕自能通鹤径,烟云遍觉绕花宫。
子房虽是封侯骨,辟谷还从圯上翁。
黄山
方之璧
十里青山锦作堆,野云无尽夕阳开。
岩前坐啸风生响,树里行云鸟不猜。
放履几嫌苔径远,扶筇好向竹溪来。
不妨薄暮忘归骑,胜地登临得几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3 11:47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主要山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