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古城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境内历史遗址
会理古城,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公园路72号,是始建于明初的卫城,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驿站。
历史沿革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当地在元代黄土城基础上开始扩建古城。
据《明起·土司志》、清《会理州志》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包砌之后的会理城墙“高二丈三尺,周七里三分,十一千三百一十四丈,厚一丈二尺”。
明崇祯五年(1632)年,添建东、西、南三门城楼。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会理古城城内十字大街增修钟鼓楼,后毁于清咸丰十年(1860),清同治末期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建四门楼。
清同治五年(1866年),增修四门瓮城及东西炮台四座。
清同治六年(1867年)增修外城,建东、西、北三门和城楼三座。
2021年12月,会理古城实施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
建筑格局
总体布局
会理古城全城南北长约1770米,东西宽约920米,古城总面积近25万平方米,内外城分为街坊,布局严谨。内城主要街道以钟鼓楼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门,成为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四条主要街道,组成了“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的四街三关(即东关、西关、北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
钟鼓楼
钟鼓楼,又名“凌霄楼”。此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当时的理知州主持修建,到乾隆年间两次改修和补修。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只有座基尚存。光绪三年(1877年),由会理一位致仕官员按皇家园林里的一个角楼描了下来,按图修建。
中国的古典建筑历来讲究风水。清朝以前原本没有这钟鼓楼,为了弥补传统建筑文化上的“中轴空虚”,而在城中心的十字大街专门修建这一豪华建筑,形成了以钟鼓楼为中心的四面对称格局。
瀛洲公园
瀛洲公园位于古城西门北侧,原名“小瀛洲”,始建于清光绪初年,至2005年已有百余年历史。旧时的小瀛洲,整个园林艺术是以池塘为主体,故名。池中有拱桥、浣鹤亭各一座。池西侧十步之外即是古城墙。故主要的人文景观都分布在池东侧。整个园林布局设计是仿新都桂湖公园北侧部分建造的。小瀛洲园林虽小,但布局疏密有致,曲径通幽,亭、台、阁、榭各具特色。清代和民国初年,这里曾是北方五省会馆的园林。
科甲巷
科甲巷位于会理古城北街东北侧,长156米,宽3.5米,巷内多为明清建筑,最早因龚姓人家居住于此,曾称“龚家巷”。明代因军屯和民屯的施行,外籍人家不断迁入会理。巷内以胡、龚、杨、吴、邹、周姓为主的几个大户人家中,有科考获得成就之士,则在大门悬挂“进士第”“大夫第”等匾牌,因而又得名“科甲巷”。科甲巷为会理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的街巷区和四川历史文化街区。
西成巷
西成巷,位于会理古城北关西侧,取东作西成之意,会理世代居民习惯称“小巷”。长360米,宽4米。元、明时期为会理的集市贸易区。清同治六年(1867年)续建城外东、西、北三关时,将其缩小,以青石铺路,形成街巷,故名“小巷”。巷内有居民百余户,临街铺面多为重檐悬山、硬山式顶穿逗土木结构建筑,后面为四合院落或两房一照壁小院。巷内建有禹王宫和万寿宫,后分别设为两湖会馆和江西会馆。另有染织、药店、装裱、饭馆、马店等行业,其中鞭炮、纸扎业最为兴盛。巷口靠北关北侧嵌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立的功德碑和禁止碑,是原会理古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市政管理规约。小巷是会理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的街巷区和四川历史文化街区。
胡家大院
胡家大院位于会理古城科甲巷内,占地面积460多平方米。大院坐南向北,呈复四合院布局,全院由大门、屏门、前厅、过厅及厢房组成。整个建筑为重檐和单檐悬山式顶穿逗土木结构。大门为门楼式,须弥座花砖墙基,门楣上以镂空雕刻的八宝图案作装饰,梁柱间的雀替为镂空雕刻的花卉。厅房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厢房为面阔两间进深一间,门窗装饰简练实用。
胡家大院的前院具有明代晚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后院为清代所扩建,它是会理古城内兴建年代最早,保存较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之一,现为会理历史文化名城一级保护建筑。
建筑特色
会理古城吸纳了南北文化,其建筑风格把北方四合院、南方园林厅堂、云南乡土民居的精华融于自身的自然环境、风土民俗、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之中,创造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绝大多数的民居采用前店后居的型制,临街通透,其余三面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以网罗天地、化大为小,万物归一。
设计风格
城内民居建筑大致分为商业住宅建筑和井式住宅建筑。
商业住宅主要分布在北大街,北、东、西关、西城巷。商业铺面沿街布置,铺面后面为住宅院落或生产作坊或底层作店铺楼层作住宅或储藏室,形成前店后坊,前店后宅和底店楼宅、可商可居的型制。富商多在后院修筑窨子房,以石条、大砖镶砌,厚木拼板门包以铁皮,房内施以架空木地板,以桐油作防腐处理。院落与店铺联系方便,功能分区明确。
后院住房常设天井,内设花坛,利用天井采光和形成穿堂风。院内多植各自喜爱的地方花卉草木,春竹绿树,构成幽静的环境,造成朴素怡静,接近自然的居住气氛,与商业气氛形成闹与静、外与内的有机统一。
天井式住宅以封闭院落为单位,沿街巷纵轴线布置。富豪人家住宅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大厅及住房,中轴左右布置客厅、书房、晚辈或客人住房、杂房等,形成左、中、右三线纵列的院落群组。建筑结构一般采用穿斗式结构。单体建筑的两山或两山及后立面均采用毛石或条石基础和勒脚,再砌以“金包银”的砖类土坯墙,一般厚度为50~80厘米,不论墙体多厚,它只起围护作用,承重作用由梁枋胜任。
建筑装饰
会理古城民居建筑装饰品种较多,常用的有石雕、彩画、空木雕、浮木雕、空砖雕、灰塑等。由于其材料不同和制作方法的区别,产生质感、纹理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上的差异。因此,在当地民居中,常综合运用它,使各种装饰构件都能发挥它们各自的特色。
文物遗存
会理古城现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155处。馆藏可移动历史文物3388件(套),革命文物252件(套);家具、砖、瓦、门窗、木雕构建等标本数千件。
历史文化
人文历史
会理古城现是会理县城,是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县城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称。
会理县,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古称会无,继称会川,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111年),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西南地区商旅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县境南北贯通达100多公里,途经44个乡镇,会理县城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
红色文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月,中央红军由滇入川,在会理皎平渡口成功抢渡金沙江,随后在会理城郊的铁厂村召开了入川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理会议,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红军在会理历时15天,足迹遍及31个乡镇。现存长征革命遗址11处,涵盖了战场遗迹、机构旧址、指挥部遗址、会议遗址、宣传标语等多种类型。
开发保护
2015年,会理古城所在的会理古城旅游景区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9年,会理古城被评为第一批“四川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2022年,在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的基础上,会理突出文旅首位产业,全面提升古城核心区质量,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加快打造“会理—丽江—大理”古城文旅新环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2023年9月,2023年会理资源暨石榴营销推介会在重庆举行,对外推介了会理古城提升改造项目。
文化活动
2023年2月5日,元宵节。“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闹元宵、猜灯谜、龙狮灯巡游表演”活动在会理古城进行了喜气洋洋的龙狮灯巡游表演。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会理古城,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公园路72号。
交通路线
会理古城位于凉山最南端,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腹心地带,距离西昌约170公里。
参考资料
会理:古城新市新征程上谱新篇.凉山州人民政府.2022-11-03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00: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