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一篇传记,于1927年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1912年1月18日,斯科特一行继挪威人阿蒙森之后登上了南极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拖着羸弱的身子,蹒跚行进在皑皑白雪上,经过70多天的死命挣扎,当燃油与食物均已告罄时,终于被南极寒冷的暴风雪吞噬,长眠在茫茫冰雪当中,演绎了一场人类探险史上的悲剧。
创作背景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得到消息,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1912年1月18日,斯科特队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伟大的悲剧》就是斯蒂芬·茨威格于1927年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研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等创作的,目的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人物介绍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英国海军上校,他是一个坚强、高尚的人,带领其他四人到达了南极点,最后却因暴风雪不幸悲惨地去世。
埃德加·埃文斯:英国海军军士,本来是一个强壮的人,却因精神失常,嘴里总是念念有词,最终不幸去世。
劳伦斯·奥茨:英国皇家禁卫军骑兵上尉,最后因病而离开了斯科特一行人,向死神走去。
爱德华·威尔逊:斯科特的伙伴,是个坚强的人,克服了许多困难,可是最后因被大自然战胜,像亲兄弟似的搂着斯科特迎接死亡。
亨利·鲍尔斯:斯科特的伙伴,率先发现了阿蒙森的捷足先登。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伟大的悲剧》的主题思想是:真正的英雄身上,永远闪烁着崇高的精神光芒,探险队员们的美好品质主要有:
其一,与死亡抗争、为科学献身的英雄气概。五位勇士选择了探险,同时也就选择了牺牲,有着为祖国而献出一切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们战胜严寒,艰难跋涉,一路与自然、与生命抗争,终于到达了南极,却居于挪威人之后。看到“挪威国旗都在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咧咧作响”,这是痛苦心理的真实写照,但他们还是用理智、诚信战胜了自己,牺牲自己的事业。两位战友离他们而去,他们也明白了“希望都破灭了”,面对死神的到来,他们做了最好的选择,威尔逊在雪橇上还装上了矿石。为了事业,可以牺牲自己,斯科特他们在粮食、燃料皆尽的情况下,不是懦弱、恐惧,“没有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从容地选择牺牲。
更可贵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斯科特上校用僵硬的手指一直记日记,写给所有的亲人,“在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直到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这需要一种多么超人的勇气和毅力。一个勇敢的探险队员,为了祖国和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在其笔端流露出对祖国、对亲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悲痛哀伤。作者把这一场面描述得非常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斯科特普通而又高尚的内心世界,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
其二、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五位勇士是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是一个兄弟般的集体,在艰难的环境中铸就的牢不可破的集体。在归途中,五个勇敢的人面对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他们的脚早已冻烂,御寒物品已残缺,燃料也成问题,更可悲的是食物也越来越少,身体也越来越弱。但五个人还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着艰难地前进,谁也不愿把谁落下,谁也不忍让谁先离集体而去。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战友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面对疯了的战友,在斯科特的日记里,找不到抛弃他的理由,只有患难相伴与战友的友谊。在1912年2月17日的一个夜里,这位英国海军军士离他们而去,在人类的史册上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友谊之歌。作者饱含感情地描写了斯科特,当营地的战友发现他们的尸体时,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五个勇士在生命最后一刻,体现出人世间最珍贵的友谊,战友的情谊让他们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真正体现了人生的价值,突出了悲剧的伟大之处。
其三,诚信,勇于承认失败的绅士风度。当斯科特一行到达目的地时,斯科特发观雪地有滑雪杆,有人比他们先到达南极,接着他们又发现了挪威国旗时,心中的沮丧和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美好的梦想成为泡影。“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这里罕无人烟,斯科特他们完全可以拔掉挪威国旗,竖起英国国旗,这样做还是可以作为第一位到达南极的人,回国后也可以宣传宣传,可是斯科特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受英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张诚实守信,他们不仅守信,而且还要为第一名挪威阿蒙森他们送信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的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爱追求的。这是高尚而又伟大的人格体现,面对成功和失败,尽管有悲哀和沮丧,但他们还是诚实守信去做了应该做的事。作者一面不遗余力地展示这些美好心灵,它不是悲惨,而是悲壮;不是怜悯,而是崇敬;不是恐惧,而是无畏。
艺术特色
叙事视角
《伟大的悲剧》文本采用第三人称内聚焦的方式,如“他们已经惊慌到了极点。在日记中,人们可以察觉出斯科特队员们是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内心中的恐惧,但从强行的镇静中还是一再地迸发出绝望的厉叫:“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劳累了”,再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了。”
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只愿上帝能够保佑我们吧!我们已经很难期盼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强拖着疲惫的身躯,绝望地向前继续走啊,走啊。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一个负担了。在一天中午,气温已经达零下40度。不幸的奥茨不仅已经感觉到,而且心中也十分明白,再这样下去,他可能会给队友们带来可怕的厄运。于是奥茨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队友威尔逊要了近十片吗啡,为的是在必要的时候能快速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拖队友们的后腿。
队友们陪着这个绝望的病人又艰难地走了近一天的路程。但是这个不幸的奥茨却要求他们将他自己留在睡袋里面,想要把他们的命运同自己的命运分离开。但队友们坚决地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非常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队里的负担。于是奥茨只好用冻伤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好一段路程,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队友们一起睡到了第二天清晨。清早起来,他们向外面张望,又是狂吼怒号般的暴雪。在这里,作者以第三人称内聚焦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几个探险队员在面对食物与能源短缺而环境又极端恶劣的情况下的恐慌与绝望的心理活动。
这种视角的运用,充分地敞开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极致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中的起伏与冲突。这种叙述手法的好处是使读者能充分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绪的起伏,从第三个人的视角观察整个事件的发展,这种内聚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充分地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其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路。
细节描写
一、描摹个性的语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人有“如闻其声”之感。文本中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早晨,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奥茨说到零下40摄氏度外面“多呆一些时候”,这句话意味着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地向死神走去。他给读者留下的,是笑对死神的勇气和惊叹。
二、勾勒细小的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常常于细小的景物上勾勒出来。文本中对暴风雪的描写:“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等等,这细小的暴风雪之景,渲染了悲壮的氛围,烘托了英雄牺牲的壮烈。
三、抓住细微的痕迹。事物总是在细微的痕迹上显出同中有异来。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斯科特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文本对国旗和信件的细微描写,体现出斯科特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对事业的一片挚爱之情。
四、摄取细小的动作。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作者描写了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的情景,描写了他心中美好的往事及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尤其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地写下“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体现他直面死亡,于细微处见精神,呈现出斯科特他们坚定、执着、勇于为事业献身的硬汉形象。
作品评价
中国作家
段崇轩:《伟大的悲剧》故事发展脉络清晰,重要情节十分突出。作者舍弃了许多外在的材料,把他的笔触始终定格在人物的内在层面上去展开,借鉴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语言,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斯科特等的英雄形象,而且强烈地表现了作家主体的丰富感情、深刻思想和高尚人格。而作家的这种人格形象,又自然地渗透在整个文本的叙述之中。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主要作品有《
三大师传》《
象棋的故事》《
昨日的世界》等。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和平主义者,鼓吹欧洲的统一。20世纪20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