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术语。通常指传播链所处的完整动态环境, 由
媒介、渠道、对象等组成,广义的研究范围还包括其与外部生态圈(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等)的互动及相互影响。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法学院教授大卫·阿尔赛义德(David L.Altheide)认为,传播生态(ecology of communication),指的是各种论坛、媒介和
信息渠道的结构、组织与可接近性。研究传播生态的挑战在于,发现一种视角,把信息技术、传播(媒介)形式同传播行动(活动)连接起来。
作为研究符号互动理论的专家,并且大量应用符号互动思想投入传播生态研究,阿尔赛义德的观点可以称为
符号互动论取向。
中国台湾
世新大学口语传播系夏春祥博士认为,“传播生态”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潮”或“一种方法”。因而中国台湾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方法论取向,以传播为本,以生态为用。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苏钥机博士也持类似的看法。但他进一步认为,“媒介生态”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研究领域。“生态”作为理论方法,强调的是竞争、合作、更大范围的环境等理念。“媒介”则是其间各种
大众传播工具可以作为单个有机体来看待的物质或领域。苏钥机的观点可以称之为存在论或实体论取向。
《
大众传播生态学》的作者支庭荣博士从三个层次上使用“传播生态”一词:
(1)在中间层,传播活动和现象本身构成了一个
生态系统。活跃于其间的媒介是传播生态系统的主体。这一部分也是媒介人类学、传播与科技、媒介产业组织学研究的对象。这一层,我们称为传播
原生态。
(2)在内层,传播活动和现象是个体甚至社会生存的“肌肤”。这一部分分涉及道德和
审美评价,也是
传播社会学、
新闻伦理学、媒介批评学、文化研究的对象。这里的评价同样应是动静咸宜的。这一层我们称为传播内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