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
二类动物疫病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HN)为世界养虾业主要病毒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必须申报的疾病。
病原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属细小病毒科,病毒颗粒呈20面体,无囊膜,直径为20~22nm,病毒核酸为线状单链DNA。
流行特点
IHHNV可感染世界各地的养殖对虾,在太平洋地区、东南亚、中东存在该病的流行,我国也有较高的发病率。细角滨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等大部分对虾品种都可被感染,细角滨对虾死亡率可达90%以上,稚虾受危害最为严重;IHHNV感染南美白对虾则引起矮小畸形症候群,虽不会导致死亡,但畸形率高,成长缓慢且不齐,可造成高达50%的经济损失。
IHHNV主要是水平传播,主要通过带毒虾、食物链或互相残食、受污染水体而引起水平感染,其中以吃食病虾的传染性最高;带毒虾还通过垂直传播感染子代。
症状与病理
细角滨对虾的稚虾患急性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后,摄食量明显减少,继而出现行为及外观异常。病虾缓慢上升到水面,静止不动,然后翻转后腹部向上,并缓慢沉入水底,如此反复持续属小时,直到被吞食或死亡;感染期病虾表皮常出现白色或浅黄色斑点,使虾体呈现斑驳的外观;濒死时虾体色明显变蓝。南美白对虾患该病后出现矮小畸形为最明显病征,虾生长缓慢,成长严重不均;出现额角弯曲或变形,触角鞭毛变皱,虾体表面粗糙或变形等症状。
IHHNV感染起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的组织器官,主要有表皮、前后肠上皮细胞、生殖腺、淋巴器官、结缔组织等,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诊断
(1)初步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发病史、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作出初步诊断。
(2)样品采集:采集健康虾150尾或病虾10尾,按虾体大小或感染期的不同分别取样;对虾幼体、子虾取完整个体,幼虾和成虾头胸部;非对虾的甲壳动物参照对虾的方法取样。
(3)组织及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法,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织病理变化和包涵体;电镜诊断,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确诊。
(4)病原学鉴定:分子杂交技术,采用特异性的地高辛标记探针进行诊断;PCR检测法,检测病毒的特定基因进行诊断。
防治
(1)预防措施:对养殖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掌握流行病学情况;培育和引进抗病品种,切断传染源,加强饲养管理等;加强检疫,繁殖时选用不带病原的健康虾作为亲虾,加强水源、虾、设施等的严格消毒,保持优良的水质。
(2)处理:发现患病虾必须销毁,并对养殖水体、工具、场地等进行消毒。
(3)划区管理:根据水域和流域情况及自然屏障进行,并对其实施区域管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8 23:05
目录
概述
病原
流行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