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莎龙
角鼻龙下目西北阿根廷龙科恐龙
莉氏 伯莎龙(Berthasaura leopoldinae),属名为了致敬研究者Bertha Maria Júlia Lutz,种名则是致敬Maria Leopoldina。伯莎龙生存于白垩纪的巴西,化石出土于果伊厄热组(Goio-Erê Formation)。正模标本MN 7821-V是一个完整度很高的骨架。
化石发现
伯莎龙(Berthasaura leopoldinae)以巴西著名博物学家 伯莎·玛丽亚·朱莉亚·鲁兹命名,种名以巴西第一任皇后 玛丽亚·利奥波汀命名,其化石(MN 7821-V)出土于巴西南部Goio Êre组地层,是一具基本完整的骨骼。
该化石是在2011年至2014年的考古行动中被发掘出来的。参与了发掘行动的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凯尔纳说:“这具恐龙化石包括了完整的头骨、下巴、脊柱、胸带和骨盆带以及前肢和后躯干部分的遗骸,这使得‘伯莎’成为巴西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之一。”
形态特征
伯莎龙属于角鼻龙类里的西北阿根廷龙科,是基干的西北阿根廷龙科成员,但有趣的是:伯莎龙的口中并没有牙齿,这点类似于与成年的同类的泥潭龙,但是伯莎龙未愈合的骨骼表明它并未成年,所以它可能从未有过牙齿,也可能像泥潭龙一样牙齿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消失。由于MN 7821-V是一个亚成年个体,因此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伯莎龙牙齿消失的时间可能比泥潭龙要早得多。此外伯莎龙和泥潭龙的演化关系并不非常接近,其牙齿的退化消失可能是独立演化的结果。
除了没有牙齿,伯莎龙的颌骨还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同类的特征,如向下倾斜的下颌末端、具有锋利咬合边缘的前上颌骨、缩短的齿骨等特征表明它不太可能与绝大部分其它的角鼻龙类有着相同的肉食性,也许是某种植食或杂食动物,但目前仍没有决定性的证据(如胃石)揭示伯莎龙到底以什么为食。伯莎龙这样的特化食性表明角鼻龙类,至少是西北阿根廷龙科有着极高的生态位辐射能力。
分布范围
伯莎龙生活在巴西的果伊厄热组(Goio-Erê Formation),该地层还出土了两种古神翼龙类翼龙:夺魂翼龙和凯瓦翼龙。该地层位于包鲁盆地,地层年代有争议,一说为白垩纪早期的阿普第阶至阿尔必阶,一说为9400-71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的森诺曼阶末期至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25 14:09
目录
概述
化石发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