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州鸠,是中国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在位)时的
乐官。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景王在公元前522年曾问乐律于伶州鸠。他的回答成了中国乐律学史上最早的名篇。伶州鸠除了借论乐来讽谏景王不要“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外,还讲了许多乐律学知识。他按六阳六阴的顺序列举了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12个律名。这是十二律名见于典籍的最早的完备记载。州鸠在答景王问“何谓七律”时,他将七律的出现和周武王伐纣的时期(公元前1066)联系起来(《国语?周语》)。
伶州鸠是中国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在位)时的乐官。据《国语?周语》记载,
周景王在公元前522年曾问乐律于伶州鸠。他的回答成了中国乐律学史上最早的名篇。伶州鸠除了借论乐来讽谏景王不要“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外,还讲了许多乐律学知识。他按六阳六阴的顺序列举了黄钟、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林钟、
夷则、
南吕、无射、
应钟等12个律名。这是十二律名见于典籍的最早的完备记载。
伶州鸠在答景王问“何谓七律”时,他将七律的出现和
周武王伐纣的时期(公元前1045年)联系起来(《国语?周语》)。对“七律”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一说指七声音阶而言;一说以先秦文献中无“变宫”一词,以为另有所指。《曾侯乙钟铭》出土后,“(变)宫”见于金文,此一事实虽无异词,但争议仍在继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