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盗龙是发现于蒙古的一种小型驰龙类,其模式种蒙古伶盗龙由美国古生物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亨利.奥斯本命名。伶盗龙属下目前还有一归入种,被命名为奥氏伶盗龙。伶盗龙也是一种为大众所熟知的恐龙,这主要得益于电影《侏罗纪公园》以及续集的宣传,但电影中的伶盗龙在体型和颅骨形态上其实更多的借鉴了犹他盗龙和恐爪龙。真实的伶盗龙非常小巧,比一只火鸡大不了太多,倘若它们与人类遭遇了,可能也无法构成很大的威胁。
命名由来
伶盗龙的属名意为快捷的盗贼,突出其体型小巧,行动机敏的特点。模式种蒙古伶盗龙的种名则是在强调发现地点。归入种奥氏伶盗龙的种名则是纪念波兰古生物学家哈兹卡·奥斯穆斯卡(Halszka Osmólska),她是蒙古古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其研究生涯中命名过十多个新物种,其中包括同样著名的似鸡龙,恐手龙等。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目前已有多件伶盗龙的标本被发现。
模式种正型标本:AMNH 6515,为一件挤压变形但是保存较好的头骨,于1923年8月在外蒙的戈壁被发现。
归入种正型标本:IMM 99NM–BYM–3/3,一对上颌骨和左侧泪骨。
伶盗龙的吻端狭长低矮,眼眶前的长度占据头骨总长的60%。这一比例在阿尔伯塔驰龙和平衡恐爪龙中是50%。上颞窝略呈圆形,其外侧的边界略向外侧面突起。恐爪龙的上颞窝外侧边界较直。额骨较狭长,其前后向长度大约为内外侧宽度的4倍,且几乎为顶骨长度的4倍。蜥鸟盗龙的额骨相对较宽。恐爪龙的额骨要更短一些,其前后向长度只有内外侧宽度的2倍。内眶前窗的前缘浑圆。前颌骨具有发达的上颌骨突,一直向后延伸至外鼻孔的后缘。上颌骨的外侧面在滋养孔背面具有一条脊。没有发现有前额骨的存在。齿骨非常薄,背腹向的深度很小,复测边缘向腹面凸起。第一和第二前颌骨齿大于第三和第四前颌骨齿。
归入种奥氏伶盗龙可依据以下特征组合与模式种分开:上颌骨的前突发达,延长。眶前窝内的前颌孔增大,与上颌孔的大小几乎一样。前颌孔的长轴几乎与上颌骨的背侧缘垂直。上颌孔的长轴则与这一边界平行。上颌骨齿的近中脊靠近齿冠的位置没有锯齿,远中脊具有锯齿。
模式种归入标本:GIN 100125,即著名的“搏斗中的恐龙”,为一只原角龙和伶盗龙一同保存在一起的标本,原角龙的喙咬住了伶盗龙的前肢,而伶盗龙脚部的镰刀爪刺入了原角龙的颈部。
模式种归入标本:GIN 100/24,包括一件几乎完整的但有挤压变形的头骨标本,同时还保存了少量头后骨骼的碎片。
模式种归入标本:GIN 100/2000,是一件年轻个体的标本。保存了头骨和多数的头后骨骼。
模式种归入标本:ZPAL MgD-I/97,为头骨左半边的吻端,同时还保存了部分左侧后肢。
模式种归入标本:IGM 100/976,包括了不完整的头骨和一部分头后骨骼。头后骨骼主要包括部分颈椎,关联但是变形的肩带骨骼,前肢的近端。
模式种归入标本:IGM 100/986,包括了零散的头骨和一部分头后骨骼。头后骨骼包括关联的尾巴,部分颈椎和胸椎,左右后肢和脚部,关联的腰带骨骼,愈合的肩胛乌喙骨和前肢的部分碎片。
模式种归入标本:IGM 100/982,保存了大多数骨块,仅有尾巴的末端缺失。很多骨头有小的缺失或者损伤可能是后期食腐造成的。
模式种归入标本:IGM 100/985,保存了头骨。
系统发育位置
伶盗龙属于副鸟类中的驰龙类,这一类群与鸟类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目前主流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伶盗龙属于较为进步的驰龙类,属于驰龙类中的真驰龙类,与临河盗龙,白魔龙等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羽毛分布
来自于中国的化石证据表明羽毛广泛存在于驰龙类和伤齿龙类中,这也就意味着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伶盗龙化石,但是依据亲缘关系推测,伶盗龙应该是具有羽毛的。2007年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简报揭示了伶盗龙具有羽毛的新证据。研究者们在伶盗龙的尺骨的后缘发现了羽茎瘤,且它们的排列方式与现生鸟类非常相似,这一发现为伶盗龙长有羽毛提供了非常直接的证据。
食性与群居捕猎
伶盗龙无疑是非常活跃的掠食者,这一点在标本“搏斗中的恐龙”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搏斗中的恐龙”至少表明伶盗龙会捕食活的与自己体型相当的或者稍微大一些的猎物。在传统的观点中,驰龙类脚部第二趾的巨型镰刀爪被描述为在捕猎中发挥着劈砍和切割的功能。然而如果仔细观察驰龙类的镰刀爪就会发现它们的腹缘比较钝,不适合切割。“搏斗中的恐龙”为解释这一武器的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标本中,伶盗龙的镰刀爪深深的刺入了原角龙的咽喉。这表明驰龙类可能会使用镰刀爪刺入猎物的薄弱部位。另外一些化石证据显示伶盗龙的胃容物里保存有一些神龙翼龙类的长骨。这一结果显示伶盗龙具有非常广泛的食谱。除此之外,一些间接证据也显示伶盗龙可能具有食腐的习性。由英国古生物学家洪大卫领导的一项研究在一具原角龙的遗骸附近发现了数枚脱落的伶盗龙牙齿,同时原角龙的标本上也保存了一些齿痕,研究者据此认为这是伶盗龙食腐的证据。然而,对于零散的恐龙牙齿的鉴定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这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有待进一步考证。另外一项研究使用系统发育判别分析对非鸟恐龙和鸟类的巩膜环形态进行监督学习,最终结果认为伶盗龙是一种夜行性恐龙。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及其续集中,伶盗龙被描述为群体行动的捕食者,具有高度发达的社会性行为,和今天的狼群一样,群体捕食大型的猎物。然而,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目前没有任何化石证据能够表明伶盗龙群体捕猎(群居性这一点甚至还不如几种大型暴龙类的证据充分),也没有证据表明伶盗龙具有高超的智力水平和复杂的社会性行为。即使是与冠群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驰龙类,它们的相对脑量大小也远远小于现生鸟类。
代谢速率
伶盗龙是敏捷的捕食者,同时属于非鸟恐龙中与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支,因此理应具有较高的代谢速率。目前普遍公认的观点是兽脚类恐龙拥有比现生鳄类和蜥蜴更高的代谢速率,尤其是与鸟类亲缘关系更近的恐龙,但是具体高到何种程度还存在一定争议。一些研究认为兽脚类恐龙的代谢速率虽然高于现生的鳄类和蜥蜴,但是与鸟类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现生鸟类较高的代谢速率起源于非鸟恐龙干群。
病理学特征
马克·诺维尔在一件伶盗龙的头骨上发现了一排齿痕。骨骼破损的地方没有愈合的痕迹,说明这一处伤痕可能造成了这只个体的死亡。另外一件伶盗龙标本的肋骨上具有骨折后愈合的痕迹。
影视表现
伶盗龙同霸王龙一样是《侏罗纪公园》及其续集的绝对主角,然而,这一系列的电影却给公众带来了错误的伶盗龙形象。首先电影中的伶盗龙的吻端不够尖细扁平,同时拥有较大的体型,这些特点都指出里面的伶盗龙其实是参考了恐爪龙和犹他盗龙。第一步电影中格兰特博士在蒙大拿州进行发掘,这也不是发现伶盗龙的地点,反而是恐爪龙的发现地。根据对约翰.奥斯特罗姆的采访,小说的作者和电影制作团队确实是主要参考了恐爪龙来复原电影中伶盗龙的形象,除了把名字改为伶盗龙以外,其它几乎都参考了恐爪龙。之所以换掉名字,可能是伶盗龙的拉丁名在发音上要更容易,读起来比恐爪龙(Deinonychus )更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