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
汉语成语
似是而非(拼音:sì shì ér fēi)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庄周庄子·山木》。
成语出处
战国·庄周《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似是而非”。
成语故事
西门豹是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侯时为邺令。西门豹上任之前,向魏文侯告别。文侯对他说:“去吧,祝你成功,也祝你成名。”
西门豹问道:“成就功名有什么方法吗?”魏文侯说:“有。到一个地方去做那里的地方官,首先就要尊重当地的年老长辈,听取贤良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把他们当作老师一样来看待……”
魏文侯接着说:“还要注意听取不爱恭维、专爱批评的那些人的意见,仔细考察他的意见是否正确。因为好人和坏人、善意和恶意、正确和错误,有时是不容易辨别的呀!”西门豹觉得魏王说得非常有理,不住点头称是。
魏文侯朗声笑着说:“我刚才说的话,道理都很浅显,但要做到却不容易。尤其重要的是有很多东西是形状相类而实质不同的,就更不容易辨别了……”
魏文侯见西门豹面露困惑之色,便打比方说:“比如莠草的幼苗很像禾稻,毛色黄的黧牛就像老虎,一根白骨有时会被当作象牙,一块碔趺石(似玉的美石)有时会被当作白玉,这都叫作似是而非。要辨别真伪,就要细细考察。”
西门豹牢记魏文侯的教诲,在治邺期间,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河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把“引漳十二渠”命名为“西门豹渠”。
成语寓意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表面上看似乎是这个东西而实质上并不是这个东西。狗肉羊肉表面上看差不多,于是乎有人就干起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但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在关乎人格和立场问题上应当做到是非分明。如果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好坏无别、荣耻不辨,就会导致信仰迷失、公信倒塌、诚信缺失。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一种社会逆流的汹涌,最终会形成政乱、民危的乱世。
成语运用
“似是而非”指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多用于形容相似而不同但又容易被混淆的事物。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东汉·贾谊《新书·数宁》:“及秦始皇帝似是而卒非也,终于无状。”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
现代·叶圣陶《双影》:“彼此似是而非地打个招呼,说些‘你来了’‘吃过饭了’之类的短话以外,就沉默了。”
参考资料
似是而非.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17:1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